《燕云台》講述了蕭太后叱咤風云的一生,大家比較感興趣的還有她與韓德讓的愛情故事,一個漢人居然征服了颯颯女帝,不得不讓人感慨萬千。
什麼是合格的大女主?我想莫過于出生貴胄之家、嫁于一國君王、生下未來天子、有摯愛情人。尤為關鍵是這個情人不僅權傾朝野、還不被任何人反感(甚至包括自己的子女),這恐怕就是瑪麗蘇本蘇了吧?
歷史上真有這樣的女人嗎?有,她就是遼代的傳奇女子,名蕭綽,綽約多姿的綽;小字燕燕,燕燕于飛的燕。他的父親,叫做蕭思溫,一開始也不過是一個軍馬場的小官,因為把上了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女,而一躍為大遼國的天潢貴胄。
蕭綽是蕭思溫的小女,相比于其他兩個姐姐,她明顯早慧,因此尤受父親喜愛,也因此早早就給她挑了一個如意郎君,這就是比她大12歲的韓德讓。彼時,一個姿容傾世、一個風流倜儻,一見鐘情并不騙人,但命運卻總喜歡捉弄人。
父親蕭思溫是一個典型的投機分子,在遼穆宗行獵被刺于黑山行宮時,抓住機會帶領「甲騎千人」,擁立了遼太祖曾孫耶律賢登位,而他本人也因為從龍之功,再次攀上權力的巔峰,加官進爵為「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
而當遼景宗耶律賢登位后,蕭家最為優秀的燕燕,便只能與尚未婚配的郎君韓德讓勞燕分飛,從而成為寂寞宮墻內的一只籠中雀。當時,她成為耶律賢的皇后,不過17歲而已。「 有一些鳥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片羽毛上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耶律賢比蕭燕燕大五歲,按說老夫少妻、正是新婚燕爾的蜜月階段,但無奈的是遼景宗卻是一個病秧子,「 自幼得疾、沉疴連年」。更要命的是因為小時候,他曾親眼目睹父母同時被弒殺,受到了驚嚇得了羊角風,發作起來精神紊亂癲狂,甚至倒地口吐白沫也是常有的事,這樣的帝王,還怎麼去治國理政?
于是,蕭燕燕從此邁步朝堂,耶律賢則「臥床榻間,拱手而已」,從此輔政十三年間,叱咤風云。到了乾亨四年,遼景宗、蕭綽以及長子耶律隆緒一家三口去往祥古山游獵,此時遼景宗耶律賢卻犯病了,最終死在了焦山行宮,終年35歲。
此時的情況就是,30歲的寡母帶著12歲的幼子,執掌著偌大的遼國。而之前的老情人韓德讓則立刻趕赴母子行賬,變成了暗流涌動、朝堂之上的定海神針,并采取迅速果決的行動,穩住了局勢。
關于韓德讓和太后蕭綽之間的關系,歷來是正史、野聞中的為人津津樂道之事。按照《契丹國志》以及《乘軺錄》中所說的,應該是私通關系,甚至有人認為他們的關系在契丹君臣面前也毫不避諱,幾乎等同于公開的。
《乘軺錄》:「乃私謂韓德讓曰 :吾嘗許嫁子 ,愿諧舊好 ,則幼主當國,亦汝子也。自是德讓出入幃幕無間然矣 。」
《乘軺錄》里的這段話,說是蕭燕燕私下對韓德讓說:「之前曾經許諾要嫁給你,現在機會來了,咱倆不如重修舊好?至于這個小天子,你就當自家兒子養唄」。
這幾乎就是韓德讓喜當爹的節奏,但是這個爹韓德讓當得開心、當的歡喜。畢竟如此一來,燕燕是我的,天子是我的,大遼國自然也是我的,送上門的枕頭,豈有不睡之理?更何況,這本來就是自己深愛的女人!
此外《乘軺錄》還說承天太后「每出弋獵,必與德讓同穹廬而處」 。它點明了承天太后與韓德讓「同 穹廬而處」的前提是「 每出弋獵」 。其所反映的承天太后與韓德讓的關系,還只是私下里親密,其實也并非是無所顧忌。
而到了蘇轍《龍川別志》這里,記載了當時宋、遼議和時宋人眼中的二人關系:
「供奉官曹利用使于兵間 ,利用見虜母 于軍中。與蕃將韓德讓偶在駝車上 ,坐利用車下,饋以食」 。
這里面說的承天太后與韓德讓「偶在駝車上」 ,似乎就是暗示二人并坐如夫妻,光天化日之下撒狗糧了。當然,另一方面,蕭綽也顯示出身為女帝的霸道,她為獨占韓德讓之愛,指派下官混人相府當奴隸,乘機投毒藥,將韓德讓 的結發妻李氏害死。而且蕭綽宮中的太監,也都是在10歲左右被閹割后作為蕭綽的貼身太監,極為親信可靠 , 使得秘聞不得外泄。
正因為韓德讓自身有才干、有有蕭太后的寵愛,才能權傾朝野、風頭無兩。而這也讓他逐漸膨脹,變得囂張跋扈。一次耶律虎古,因事與韓德讓相爭執 ,虎古沒有順從韓德讓。韓德讓便勃然大怒,直接拿過護衛所執戎杖 ,擊打虎古的頭部,直接將其錘死,而無端打死朝廷官員的韓德讓,卻未遭到任何懲罰,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韓德讓死的時候,也是榮耀加身,葬禮按照承天太后蕭綽葬禮規格 , 舉行國葬。出 殯時, 遼圣宗親拉靈車哭送 「 百余步乃止」 , 且安葬于蕭綽的 「 乾陵之側」 。此外,還得到了臣子最高的謚號「文忠」,按古代謚法,慈惠愛民曰「文」 ,竭誠事君曰「忠」 , 由此可以知韓德讓愛民忠君之事跡。
2015年,遼寧北鎮市一批遼代貴族墓被發掘,而其中M4的墓主,經過墓志銘辨認,正是當時大名鼎鼎的韓德讓。整個墓壙在基巖上鑿成,平面呈「甲」字形,擁有前室、兩個耳室以及主室構成,在墻壁和地面還殘存有壁畫和地畫。
雖然韓德讓的墓遭到了好幾次盜掘,但是仍舊出土了共計110多件文物,陶器、瓷器、鐵器、玉器、瑪瑙器、水晶以及綠松石等都精致無比,而其中收獲最大的,還要屬于那一方刻著足足2900余字的墓志,內容可以與《遼史》等文獻進行比對,又增添了很多我們此前不知道的新資料。
另外,韓德讓的隨葬瓷器也顯示了其墓葬的高檔奢華,不僅有產自北宋定窯的「官」字款白瓷,耀州窯的刻花青瓷盒、越窯的青瓷溫碗,也有湖田窯的青白瓷盤。能將如此之多不同窯口的精美瓷器進行隨葬,蕭太后對其寵愛可見一斑。
而最為重要的一點則是,韓德讓的墓志中曾將兩次提到了蕭太后乾陵的位置關系,志文開始稱墓「 陪葬于乾陵之側」,但這個「側」到底是東南西北什麼方位,在《遼史》以及《契丹國志》中都是語焉不詳。而在志文結尾,終于將這一秘密點出。
「 陪葬于乾陵之乙地」,乙是用天干來代指方位,指東方,也就是說原蕭綽的乾陵玄宮位置,其實正位于韓德讓墓的西部,如此蕭太后之墓具體位置就更加清晰了,二人生前叱咤風云、恩愛一生,死后亦相伴始終,堪稱歷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