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 致使線上購物平台出現打破了傳統的銷售模式,商人的貿易已經不局限于線下實體店了,甚至微信朋友圈都能看到一些人打廣告賣貨, 一般我們稱呼這樣的人為「微商」。
「微商」和「徽商」是不是很相似,事實上二者的涵義完全不一樣。前者指的是現代互聯網下的新商業模式,后者是早在我國古代東晉時期便出現的傳統商業,歷史悠久, 至今民間還流傳著 「海內十分寶,徽商藏三分」的說法。
因其興盛繁榮,鼎盛時期富可敵國, 徽商驚艷了明、清兩個時代,而其所誕生的徽商文化、徽商精神也為我國的文化歷史留下來一筆寶貴的財產。
這個與潮商、晉商, 合稱中國「三大商幫」的徽商為何能夠盤踞中華三百年呢?其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1、徽商的來源
原來,徽商按照字面的意思是徽州商人,當然這并不是指安徽的商人, 而是指古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
《徽州府志》記載: 「 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可見古徽州的普通百姓以商人居多。
除此之外 ,徽商還有「新安商人」之稱,又可稱「徽幫」,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其東晉萌芽,唐宋時期開始成長,明清時期興盛,到了清后期,其隨著清封建經濟制度的破滅而衰弱至消亡。
有史料記載徽商的活動范圍為: 「藉懷輕費遍游都會,因地有無以通貿易……詭而海島,罕而沙漠,足跡幾半禹內。」
在明清時期,他們的經營范圍,東可抵淮南地區,西達滇、黔、關等地,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兩省,甚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國家都有他們的身影, 可見徽商鼎盛時期經濟活動范圍遍布大江南北各地。
《歙志·傳》中描述: 「其貨無所不居,其地無所不至……其算無所不精其利無所不專,其權無所不握」,鑒于徽商的繁盛, 當時他們的資產可謂「富可敵國」,占據全國的4/7,甚至比當時的國庫的收入多得多。
其實, 微商的誕生究其原因,有三點,其一為「郡在山谷, 即富者無可耕之田,不賈何待」的無奈,徽州地區山多田少的客觀條件影響,后伴隨著徽州的發展人口增多的壓力導致了這里的人們不得不從事商業,養家糊口。
其二便是當地豐富的物產資源與「上接閩廣,下接蘇杭」的水路交通,外加當時 「衣冠南渡」事件使得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關鍵契機,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這三重條件影響,刺激了徽州人經商的欲望。
其三為徽州人自己的「思變進取創新」精神的導致的結果,他們直接沖破了世俗偏見, 勇敢的打破了古代「重農抑商」思想與制度的束縛,才使許多徽州百姓變為徽商,才造就了了徽商後來的鼎盛。
1、徽商的儒行
實際上,徽商不單單是商人, 其在民間還有著「徽駱駝」的美稱,他們不同于中國歷史上的其他商人群體,歷來奉行「賈道而儒行」,可謂「亦儒亦商」, 因此又被稱「儒商」。
要知道古代的商人雖然家產頗豐,但實際地位低下,于是徽商為了獲得與經濟地位成正比的社會地位, 其很有頭腦的采用「儒」作外衣來包裝自己。
這樣的儒商有著自己一套的商業道德,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們認為 「惟誠待人,人自懷服」、 「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尤其是徽州的糧商、典商甘愿當廉賈,用薄利手段與其他的商人競爭。
此外,儒商 信奉見利思義,以義取得利的義利之道,特別是在一些饑荒時期,他們還會特意去購買大批糧食賑災捐款。
當時明朝年間,一位名叫胡仁之的徽州糧商,面對饑荒時期的「斗米千錢」的利益驅使下,他堅定不移的選擇堅持貨真價實,沒有和其他的商人同流合污在糧食里面摻雜假貨,用來坑害災民、百姓。
無獨有偶,清朝時期,一個賣筆墨店鋪的徽州老闆胡余德發現自己店內所賣的墨錠存在一些質量問題,均是瑕疵品后,他毫不猶豫的決定停止售賣該類型的墨錠,并高價回收之前賣出去的所有墨錠,最后將其銷毀。
徽商這種不以功利為急、樂善好施以及反對和鄙視欺騙客戶的儒家行為,讓他們的名譽響徹五湖四海,他們的商品自然而然的在百姓、士人當中受到歡迎, 由此興盛繁榮也便不足為奇了。
2、徽商精神和教育
前文提到徽商實際上是儒商, 他們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致使他們區別于其他商人的輕利重義 , 無論是他們的思想還是行為上都帶著濃濃儒學氣息。
儒家的思想當中有一條為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里的「修身」作為后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其重要性不用多提。因而徽商對后代的教育也十分的注意精神上培養,培養敬業愛國的精神,這也是他們能夠占據中華300年的原因。
得益于徽商這種精神,他們將個人利益和國家朝廷利益相聯系。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建立之初、天下未定之際, 漠北蒙古的殘存勢力入侵中原,當時明政府缺少軍糧, 那時徽商不遠萬里、跋山涉水的向邊關輸送糧食,期望國家能夠勝利。由此獲得了皇帝的認可,此刻徽商才真正的繁榮興盛起來。
後來的抗擊倭寇的戰事中,格局遠大的徽商不僅在背面為明朝廷提供后勤的物資支持,還在正面的戰場上奮勇殺敵, 一直身體力行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到了清朝時期,聰 明的徽商抓住了當時清政府頒布綱鹽制度的時機,趁此機會直接壟斷了大部分鹽業市場。他們還把官、商的利益綁在了一起,使二者融為一體, 讓徽商背靠官方的支持,此后便擁有了200多年的鹽商特權。
除了徽商的愛國精神外,他們能夠繁榮不衰還與其重視教育,重視學識的態度有關。
最初,自第一批徽商發家致富、衣錦還鄉后,開始修橋建路和興建祠堂、開辦學堂等,之后的每一批徽商都特別重視故鄉教育的發展, 期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方法培養管理人才、做官的人才,加深自己的勢力。
那時的徽商十分有先見之明,他們十分清楚自己的商貿優勢和成功皆依靠以血緣為聯系的宗族勢力影響,一旦這些勢力變小,商品的競爭優勢便蕩然無存了。
于是為了壯大自己勢力,他們決定讓故鄉的人們一同致富,堪稱古代版的「先富帶動后富」。故無論是徽州本地,還是他們經商的駐留地,徽商都毫不吝惜錢財建造學校,投資大量的學生。
慢慢的隨著徽州地區經商的人越來越多,不僅有 「以賈代耕,寄命于商」的說法,還衍生了 「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傳統,甚至許多徽商將讀書寫進了家規、族規當中。
例如,清朝雍正時期,著名的《吳氏家規》中寫道,「族中子弟,有器宇不凡、資稟聰慧而無力從師者,當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作將來模楷,此是族黨之望,實祖宗之光,其關系匪小。」
據統計,自從乾隆到嘉慶十年這 70年之間,徽商子弟中有 256人通過科舉順利的入仕,而相同條件下的晉商只有22人罷了, 甚至有的徽商子弟還官至宰相,可見徽商的重視教育的成果斐然。
另外,《旌陽程氏宗譜》談到: 「年十六而外貿……然雅好詩書,善筆丸,雖在客中,手不釋卷」,換句話說,徽州人在經商之前就已經飽讀詩經,學富五車了。
在這樣的風氣下,培養出來的商人已經脫離了傳統的商人的桎梏,其格局和眼光也不是一般商人可比擬的,更加的符合時代的發展,這樣為後來徽商的昌盛奠定了人才基礎 。
徽商的能夠留存三百年間和他們自身的努力分不開,也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有關,可以說徽商在做生意時,完完全全將這五個思想融入其中, 真正做到了以德為基、以善為本、以誠待人、以信處事和以義取利。
除此之外,徽商還具有鮮明的敬業愛國精神,正是這樣的信念和精神,提高了徽商在民間的 ,也讓徽商能夠繁榮明清兩個朝代,能夠延續幾百年時間不敗。
自古英雄不問出處,微商雖然出生低微, 但他們憑借自身的堅持和聰明才智,努力打破人世人對「商」的偏見,甚至位極人臣,他們的精神和品質值得所有人學習和敬仰。
《徽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徽州文化徽商精神》
《明清徽商興起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