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十四部經典武俠作品中有一部作品最為另類,這部小說便是《鹿鼎記》,它與別的小說有三個不同之處。
第一:《鹿鼎記》主人公武功低微。武俠小說既然寫的是江湖俠士之間的恩怨情仇,那麼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就應當擁有舉世無雙的武功,如此才能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古往今來蕭峰、郭靖、楊過、張無忌、令狐沖等,盡皆如此,唯獨小寶不一樣,他幾乎不會武功。
第二:《鹿鼎記》的主人公類似地痞無賴。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此乃金庸筆下俠客的至高榮譽,自古及今蕭峰、郭靖、楊過、張無忌等都在為這個目標而奮斗,即便那些沒有為國為民的俠客如令狐沖、石破天等人,他們也不像韋小寶那般卑鄙下流。
第三:寫法風格不同。金庸其他作品描繪的都是超現實主義的江湖武俠世界,令人感覺是一個童話世界,而非現實生活,唯獨《鹿鼎記》不一樣,這部小說十分接近現實,因此也被廣大群眾推選為金庸筆下造詣最高的一部小說。
總之一句話,金老先生寫《鹿鼎記》這部小說時已經達到了「無劍勝有劍」的水平,他看似無招(主角沒武功,下流,不符合大俠氣蓋),實際上卻比那些「有招」之人厲害得多!
每每讀到這部小說的時候,在下心中都有一個疑惑:調皮搗蛋、自我感覺良好的韋小寶先生,他的父親到底是誰呢?金庸筆下大家耳熟能詳的姓「韋」之人似乎只有韋小寶與韋一笑,韋一笑輕功卓絕,他是天生適合修煉輕功,小說里韋小寶對輕功也情有獨鐘,話說難道韋小寶是韋一笑的傳人不成?
小說結尾韋小寶曾詢問韋春花自己的父親到底是誰,韋春花說自己的客人很多—— 「漢人自然有,滿洲官兒也有,還有蒙古的武官呢。」當問及外國人時,韋春花大怒—— 韋春花怒道:「你當你娘是爛婊子嗎?連外國鬼子也接?辣塊媽媽,羅剎鬼、紅毛鬼到麗春院來,老娘用大掃帚拍了出去。」
那是否有西藏地區人民呢?當然也有—— 韋小寶道:「漢滿蒙回都有,有沒有西藏人?」韋春花大是得意,道:「怎麼沒有?那個西藏喇嘛,上床之前一定要念咒念經,一面念經,眼珠子就骨溜溜地瞧著我。你一雙眼睛賊忒嘻嘻的,真像那個喇嘛!」這段話便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這便是傳聞中的 「五族共和」之理論,韋小寶與韋春花這段對話中含有極大深意,韋小寶詢問韋春花曾接待過哪些客人,這里面包括了滿、漢、蒙、回、藏、五族,金庸曾可以讓韋小寶詢問韋春花是否有外國人,韋春花立馬反駁,顯然,金老先生就是通過韋小寶來暗示「五族共和」這一理論,所以小說中韋小寶可以幫中華民族任何一人,唯獨不幫外國人, 因為他可以是漢人兒子,可以是滿族人孩子,可以是蒙古人孩子,可以是回族人兒子,也可以是藏族人的子女。
至于他的親生父親到底是誰其實已經不重要,咱們只需知曉,他的身世關系到孫中山先生提及的大一統理論「五族共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