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盜墓電影的興起讓皇陵又再一次被提及,人們也越來越關注這方面的研究。
說起皇陵,我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明十三陵,其中最具風格、獨具特色的非朱元璋墓莫屬。
朱元璋墓自建成以來,將近600年的時間都受到很好的保護,甚至清朝很多皇帝都前去祭拜,并且派專人把守。
那麼,朱元璋墓究竟有什麼樣的秘密呢?又為何會受到清朝統治者的尊崇呢?
朱元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著名的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平民皇帝,他的一生堪稱傳奇,關于他的故事我們也是耳熟能詳。
小時候的朱元璋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出生在一個底層農民的家庭里,而且那個時候元朝正值戰爭頻繁時期,社會秩序非常混亂,朱元璋的童年自然是像奴隸般度過。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朱元璋的家庭變故來的不合時宜,他的父母因自然災害而去世,年幼的朱元璋只好草草埋葬父母,開始了自己的云游之路,最后到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和尚皇帝」。
按理說動蕩年代的寺廟是個相對較好的去處,可是命運好像就一直在捉弄朱元璋。
剛剛成年的朱元璋,因為戰亂被迫出走,只能依靠乞討為生,這可以說是朱元璋最困難的一段時期了。
天無絕人之路,朱元璋的游歷四方的路上,接觸到了民間民族反抗元朝的思想,想到自己悲慘的命運,朱元璋決定加入郭子興所率領的紅巾軍。
其實,朱元璋只是那個時期千千萬萬底層人民的代表之一,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起來反抗。
加入義軍的朱元璋表現非常出眾,郭子興對其贊賞有加,還將女兒嫁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也抓住了機會,積極訓練軍隊,治軍嚴明,懂得籠絡人才,很快就培養起自己的部隊。
後來,朱元璋逐漸掌握了軍隊的控制權,不甘于人下的他私下積極進行擴張。
由于朱元璋治軍有方,吸引了大批文臣武將投入其麾下,這就為朱元璋攻下應天奠定了人才基礎,我們所熟知的常遇春、李善長等名臣都在這個時期嶄露鋒芒,開始跟隨朱元璋打天下。
朱元璋以應天為主要根據地,擊敗了周圍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完成了對江南地區的統一。他的下一步計劃就是北上中原、驅逐元兵,借著士氣正盛完成全國的統一。
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
在這之后,朱元璋并沒有停止統一的腳步,先后完成了收復燕云十六州、解決元朝殘余勢力、平定遼東、重新控制河西走廊等統一任務,自此,明朝基本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此刻,最重要的任務是恢復生產、整頓民生,這一點對貧民出身的朱元璋真是深有體會,這也是他後來對于吏治十分重視的原因之一,只有經歷過那種痛苦的人,才知道需要怎麼去做。朱元璋也是開創了洪武之治的開國盛世。
當然,建國之后的朱元璋也和之前的其他皇帝一樣,開始著手建造皇陵。
但是,由于建國之初的國家局勢并不是十分穩定,還存在著許多的內憂外患,沒有足夠的條件去考慮皇陵。直到建國十幾年后這件事才被提上日程。
對于皇陵的風水,朱元璋也是非常謹慎,畢竟風水學在中國是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的,自上而下都是非常崇拜的,況且是皇陵,那就更需要重視了。
經過一番考察后朱元璋的皇陵最終選擇在了今南京紫金山獨龍阜。
對于皇陵的建造,朱元璋也是很早就考慮到了安全性問題。朱元璋別出心裁地將獨龍阜掏空,然后再在其中建造地宮,這就大大降低了皇陵的對外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被盜的風險。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朱元璋本人以及皇后馬氏,都在皇陵建成之前就去世了。
在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等幾代皇帝的努力下,皇陵才正式建成。這座動用了將近百萬人力,耗費了巨大物力、時長的明孝陵終于建成。
明孝陵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終于建成,它也成為了明代各后代帝王所尊崇的地方。
朱元璋一生戎馬,終于盼來了天下太平。他經過一生的努力,解決了之前元朝末年所遺留下來的經濟凋零、階級壓迫、民族歧視等重大問題。
然而,打下江山容易,想要守住,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持續性的努力,才能建立真正的王朝。
朱元璋在天下基本太平之后,也開始考慮這個問題,畢竟在以前的歷史上,秦二世、隋二世等教訓歷歷在目。
而朱元璋墓之所以命名為明孝陵,也是因為朱元璋對于孝道看的非常之重。
可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好像朱元璋之后的幾代皇帝,都存在同門之間的殺戮狀況,難道這些子孫把朱元璋的教訓拋之腦后了?
從真實的歷史情況來看,明成祖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皇位爭奪;土木堡之變中的朱祁鈺,都沒有做到能夠傳承朱元璋所秉承的孝道。
雖然這些皇帝行動上沒有遵從朱元璋的意愿,但是,他們對于明孝陵的保護都格外重視。有人說這些皇帝是因為心虛;有的人說明朝后代之所以這麼做是在做面子工程。
這些說法的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實質上看,明朝后代的皇帝每當遇到重要的事情,都會前往明孝陵進行祭拜。
除此之外,規律性的祭拜也是他們的日常工作。當然,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對于朱元璋孝道的一種延續,是官方統治意志的延續。
直至後來明王朝滅亡,基本上每一任皇帝都會保持對明孝陵的尊崇。
不止如此,就連明末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和叛明的吳三桂,對于明孝陵都保持著足夠的尊重。在明朝滅亡后,清軍入關,逐漸消滅了周圍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清朝之所以能夠進入中原,可以說吳三桂「功不可沒」。
清朝統治者也自然深知這一點,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就是無法獲得漢族地主的支持,地方上還存在潛在的威脅,政令難以通達全國。
于是收服人心就成為了清朝統治者的一項重要政策,向我們所熟知的順治皇帝、康熙皇帝等,都為了這一目標在努力。
我們從各種各樣的渠道,包括史書、小說、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清朝所實行的民族政策,他們對于漢人地主、知識分子非常重視,畢竟得人心才能真正的得天下。
在清朝統治者實行的多項政策中,其中有一個就是保護明朝的皇帝陵園,尤其是對于朱元璋墓,也就是明孝陵的保護,不僅延續了派兵守衛的傳統,而且也親身參與到了修繕和祭拜中。
這是令廣大漢族同胞們想象不到的事情,清軍不對明朝皇陵破壞就已經是萬幸了,現如今竟然派專人保護,還能放下身份前去祭拜。
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身為「外來人」卻能如此尊崇漢文化呢?保護明孝陵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清軍入關基本實現統一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皇帝,在其在位期間,他曾多次派遣朝中重臣前往明孝陵進行祭拜。
除此之外,他還允許許多前朝舊臣前往祭拜,要知道,在封建時期,對于前朝的留戀就相當于對本朝的不服,更何況是身為朝臣,這已經足以定罪了。
可是,順治皇帝沒有阻止這一行為,反而是報以支持的態度。這對于「降將」來說,是一種心理上的降服,能夠讓這些人更加死心塌地地為清朝效力,也從側面反映出來清朝皇帝的心胸寬廣。
在通過大臣們得知明孝陵由于戰亂導致的不同程度的損傷時,順治皇帝立即派出軍隊對其進行保護,而且還有后續的修繕工作,都做的十分不錯,這對于剛剛入關的清兵來說,百益而無一害啊。
康熙皇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多部文學作品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能了解到,這是一位從年少到老年都充滿傳奇經歷的一位皇帝。
年少繼位,智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外抗沙俄等,他的功績數不勝數。就是這樣一位千古一帝,對明孝陵也是保持著尊重。
在康熙皇帝剛剛繼位之時,國家還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內憂外患,大概在其中年時候,天下基本上恢復到了以前的太平之日。康熙皇帝也開始了自己的南巡之路。那麼,明孝陵自然就成為南巡的必經之路。
其實,當時的南京城是相對敏感的一個城市,畢竟明朝是在這個城市建立的國家,雖然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但南京始終和明朝是分不開的。
我們可以想象到,這個地方必定有很多明朝舊勢力,他們憑借著對明朝的那份忠誠,一直潛伏在民間,企圖等待一個反清復明的機會。
然而,康熙皇帝怎麼能不知道這個情況呢,這也是他堅決要去明孝陵的主要原因。
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存在前朝的反動勢力,而康熙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減少這股勢力,最好的結果就是化敵為友、為我所用。
當康熙皇帝到達明孝陵時,竟然行了三拜九叩之禮,要知道身為皇帝,在各個方面都是最高的統治者,其權力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幾乎除了再對待天地、先祖外,不會對任何人行這種大禮。
在中國封建社會,是非常重視禮制的,這一行為無疑是給了漢族人一針強心劑。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還專門下令加強對明孝陵的保護,禁止在這附近進行各種資源的開采活動,盡可能地保護這里的環境。
還命令當地的官員對明孝陵加強保護,以防止被盜、被損毀。可以說,明孝陵能如此完整地流傳下來,必須有康熙和清朝諸位皇帝的一份功勞。
而乾隆皇帝也是延續了康熙的這一「明智之舉」,在數次南巡過程中也是經常到訪明孝陵。
乾隆年間雖曾發生過盜朱元璋墓的案件,但有乾隆的保護,盜墓賊最終被抓獲沒能得逞,進而保護了明孝陵的安全。
諸如此類的行為在清朝皇帝的身上發生過很多,而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拉攏漢族中上層以及漢族的知識分子,由于漢人和滿人的人數對比懸殊,智取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清朝統治者借助對明孝陵的保護,也向其他民族展現出了滿族對于其他民族的包容性,并不是人們所想的那種強烈的民族歧視和階級壓迫,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利于民族間和平交流,降低戰爭發生的可能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皇陵的處理態度,從表面上看是在保護,而從更深層的意義來看,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鑒于元朝、明朝滅亡的經驗,清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對漢文化的學習,更加重視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
對于他們自身而言,在人數上是劣勢,只有以最小的代價求得安定,才能保證統治的長久、穩固。
朱元璋墓之所以600多年無人敢盜,除了風水學的加持,就是歷代統治者的保護政策,這無疑跟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源于我們對于文化的那份敬畏和尊重。
簡單的保護皇陵,折射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強大包容性和影響力。
在今天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今天,更要堅定對于我們文化的自信心,向全世界展現出中華文化「天下大同」的廣闊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