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年,各路梟雄你方唱罷我登場,轟轟烈烈打得好不熱鬧。然而無人可以想到,真正結束這場百年亂局的,居然是曹操賬下的臣子,他苦心經營數十年,最終實行改朝換代。他叫司馬懿。
在司馬懿入朝為官之前,他爹曾經參與過漢獻帝復辟之事,最終被曹操發現,參與此事的一干人等被曹操殺了一個乾淨,唯獨司馬懿的父親靠著司馬懿僥倖存活下來。
後來,曹操發現了司馬懿的才能,于是乎,想讓他入朝為官,可是古代的官場,本就是一片污濁,稍有不慎,便是滿門皆斬的下場,故而一開始,司馬懿寧可自斷雙腿,也不願意參與黨爭之事。
然而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他還是進入朝堂,進入朝堂的初期,司馬懿還享受過一段的和平時光,那段時間,曹操賬下謀士如雲,身邊更是有荀彧,賈詡等人。
最重要的是,那時候,郭嘉尚且在世,後世更是有著「 郭嘉不死,諸葛不出」的說法,由此可見郭嘉的能耐。
也如此,郭嘉從冒頭的謀士中發現了司馬懿這個人物,心中一凜,可惜郭嘉英年早逝,然而其在臨走之前卻向曹操說道,「我生時還可壓制他,我走後,其定會成為主公心腹大患。」
自此,司馬懿開始真正地進入了曹操的視野中,後來,他與曹丕聯盟參與了奪嫡之事,競爭對手楊修早早被除,他一時間在朝堂之上也算風頭無兩。
然而,仿佛是受到了詛咒,曹操的後代普遍年歲不大,曹丕英年早逝,之後曹睿,就是魏明帝登基,由于其母甄姬在世的時候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其心理多少有些扭曲。
同時,他更是將這位司馬懿,這位功高震主的前朝遺老,視為自己的心腹大患,無時無刻想要除之而後快。
在曹丕在位的時候,司馬懿奉行的改革,起到了人才改革的作用,不少有才的世族得以進入朝堂,也是自他開始,後來世俗的力量也是逐漸的壯大。可以說,在曹丕在位的幾年裡,朝局之事可謂是任由擺佈。
然而,古今中外, 政/局的變革者往往最後都需要以身殉法。
改革本質上就是利益的重新劃分,改革者必會得罪大量的勳貴,從他們手中搶出利益分配給新的利益受體。而當改革愈發成功,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是愈發壯大,最終往往都是需要改革者身死才能平息各方的矛盾。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以及最後死在楚國的吳起,他們都為自己的變法獻出了生命。
由此,不出意外的話,司馬懿的最終結果可想而知,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支持自己變法的,曹丕早早去世,靠山沒了,至此之後,他將面對各方世族以及新皇帝的碾壓,與外部勢力對抗已經是司馬懿避無可避的事情。
然而說到底,司馬懿不過是皇家的臣子,是曹氏集團手下的一顆棋子,此時已經是一個死局,司馬家族的命運已然朝不保夕。
所以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司馬懿一直都是頷首伏地,只求一家能夠平平安安地回到田野耕作。
國際形勢風雲突變,蜀漢政/權此時正兵出祁山,朝著曹魏進攻而來。然而此時曹魏政/權中又無一人可與諸葛亮相匹敵,司馬懿臨危受命,和魏國大將曹真一起帶兵伐蜀。
司馬一族的壓力驟減,同時,他積極的經營士族力量,慢慢的,在朝堂中培養出了一隻可與舊勳貴實力匹敵的新勢力,最終幾年之後,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
司馬懿忍辱負重,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對戰期間,逐漸掌握了兵/權以及剷除了自己的敵對勢力。
在此之後,曹睿駕崩,魏國進入了第三代權/力交接階段,司馬懿到此已經站在了魏國朝堂的巔峰,成為了輔佐新皇帝的三個顧命之臣之一。時至今日,他終于有一定實力,反抗曹氏一族對自己的迫害傾軋。
司馬懿秘密訓練了3000名死士,趁著曹爽陪著新帝曹芳到高平陵掃墓之時,發動政變控制了首都。至此, 魏國的軍/政大權盡落司馬懿一人之手。隨後,他將曹氏宗族全部除掉,300多人無一生還。史稱高平陵之變。
此時司馬懿已經七十歲了。
不少人都看過空城計,那日城門之外,大門洞開只留十餘人灑掃,儼然一派空城景象,司馬懿見狀撥轉馬頭就走,口中大喊:「有埋伏」。
其實司馬懿大可以派兵進去探索一番,以司馬懿的才華,他有千萬種更好的選擇,又何止淪落至此。
歸根結底,他需要諸葛亮的存在,後者不斷地進犯,才會讓魏國離不開自己,那些想讓自己倒下的人,才會暫時放過自己。
影視劇中,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時說;「我做了別人一輩子的手中刀,這一次,我要做執刀人。」
有外敵出現時,他就是一柄最鋒利的刀,而當敵人被消滅了,他就免不了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下場,此時諸葛亮已經離去,司馬懿剩下的路,只有做最後一搏。
所以有人問到,為什麼在熬走了曹家三代人之後,司馬懿才起兵?可能如果沒有曹氏宗族一直以來的迫害,可能他最終也很難走上造反的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