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開篇處有句話將天下大事總結得非常準確,那就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在分分合合當中,各種程度的戰爭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戰爭與和平一直是與人類文明所伴生的。古代以冷兵器為主要兵器,所以在兵刃的鋒利與鎧甲的牢固上面特別的注意。《詩經·秦風》當中有一首《無衣》這樣寫到: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在這首古老的戰歌當中反復提到「袍」、「澤」、「裳」、「戈矛」、「矛戟」、「甲兵」,可見當時的士兵對武器和護具的重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東西都變成了一種戰爭的代表,只要看到亮閃閃的兵刃和雄赳赳氣昂昂的鎧甲,大家都會認為這是戰爭到來了。除了鎧甲、兵器之外,還有古代的士兵的頭盔,也是戰爭的一種符號。
不過大家都不太理解的是,為什麼古代的頭盔上面都會有一個「槍尖」呢?要知道現代戰爭當中,為了保護士兵不被輕易的「爆頭」,其實也還是有頭盔的,但是各國的頭盔都是一個半球形的帽子,或者在帽子的四周、下面添加一些輔助結構,卻絕沒有在頭盔頂部設置一個槍尖的。為什麼古人要在頭盔上面設置這麼一個奇特的結構呢?
在我們現在已知的文獻當中也很少有關于這方面的介紹,仿佛所有的古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根本不需要解釋的問題一樣,這可難倒了我們后人。不過根據歷史的一些情況,我們卻也可以推測出一些情況,那就是這個槍尖是一個多功能的輔助設施,它對士兵們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 頭盔上的槍尖是士兵的備用兵器
古代的普通士兵一般都是使用長矛,因為長矛只有一個金屬槍頭和木頭桿子,所以相對而言是最為便宜的兵器。像刀、劍這樣幾乎全身金屬的武器,則要貴得多。在需要自己提供武器服兵役的年代,武器當然是越經濟實用越好了。但是木質長桿也會導致槍非常容易別人砍斷,從而丟失槍頭。在這個時候,換上頭盔上可拆卸的槍尖就很及時了。
2 頭盔上的槍尖是一種緩沖保護結構
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力氣特別大,甚至有不少人力能扛鼎。比如項羽、秦武王等人。遇到這樣的人時,若是直接被砍在頭盔的盔體上,就算是砍不爛,也得患上腦震蕩。所以一個突出的槍尖來緩沖敵人的力道就很有必要了,雖然槍尖可能會被敵人砸變形,但是相對于保住性命來說,這根本就不是什麼事。
3 頭盔上的槍尖是餐具的支架
要知道古人千里急行軍都不怎麼帶餐具的,而類似「鐵鍋」的頭盔則是最好的餐具。士兵們渴了、餓了,把自己的頭盔摘下來就可以當鍋使用。可是這鐵鍋要如何架住呢?難道還專門帶一個支架嗎?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直接在頭盔的頂部弄一個槍尖,然后把槍尖插在地上,就可以直接在下面燒火煮水、煮飯了。
4 頭盔上的槍尖是顯眼的標識物
大家看電視劇都知道,這種頭盔的槍尖大多都會掛上紅纓或者其他什麼色彩鮮艷的飾品,所以當一群士兵行進的時候,將軍可以通過觀察紅纓的狀態來判斷士兵的狀態。比如士兵行動得快,紅纓會被風吹起來;士兵萎靡不振,紅纓也會落在頭盔上。同時其他士兵也可以通過這中獨特得標識快速看出誰是自己這一方得,誰是敵人那一方的,以免誤傷。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對古人的智慧特別的感到折服?一個小小的槍尖居然可以有這麼多輔助作用,實在是太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