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是件危險又敏感的事情,上了戰場,很大幾率會死,但是死在誰的手里就不一定了,可能是敵人,也可能是自己人。
曹魏大將張郃戰死的時候,諸葛亮就突然反應過來, 好像他和張郃都中計了,可惜為時已晚,亂箭已射出,張郃中箭。
當時諸葛亮看到張郃追過來,心里只有一個「殺」字,等到事后覺得不對勁時,張郃已經救不回來了。
張郃曾打敗過蜀軍大將張飛,是個讓蜀軍一直忌憚的人,他跟隨夏侯淵多年,夏侯淵戰死之后,他接手了部隊,成為主帥。
曹丕登基后,張郃升為左將軍,繼續平定魏國境內戰亂,諸葛亮開始北伐后,張郃為右將軍,繼續跟隨曹真抵御蜀軍的進攻。
漢中之戰,曹軍大敗,夏侯淵被斬,當劉備聽到死的是夏侯淵時,惋惜道:
殺夏侯淵沒用,要斬就斬張郃!
由此可見在蜀軍心中,張郃是個多大的威脅。
劉備死后,諸葛亮開啟北伐之路,結果 首次北伐就在張郃手里栽了個大跟斗。當時馬謖自作主張沒按諸葛亮的計劃行事,結果被張郃圍攻,差點燒死在山上。
蜀軍由此失掉了街亭這個戰略要地,只能撤軍,北伐失敗,諸葛亮一邊心痛一邊斬了馬謖。
張郃是個很難對付的人,他聰明,善分析,戰術上可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諸葛亮229年再出祁山的時候,張郃預判了諸葛亮的預判, 提前算出諸葛亮撐不了幾天就得撤軍。
有這麼強勁的對手,也難怪諸葛亮幾次北伐突破不了。張郃不僅在軍事上出色,但文化學識方面,他也沒有落下,因此 曹叡十分欣賞他,多次獎賞。
自古便有文臣武將之說,若是一個人能兼文武,必定在朝中能擁有無人能撼動的地位。
張郃便是如此,軍功已經無人能敵,在文上,還能抓住皇帝的心,不免將自己置于風口浪尖上, 有人在暗地里對他相當嫉妒。
231年,不甘心的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張郃與郭淮等人被命出兵迎戰蜀軍,可不知怎地,魏軍突然空降司馬懿去統領大軍。
司馬懿是個穩重的人,從來不激進,這次他又不按章出牌,張郃也產生了疑惑。
諸葛亮北伐路途遙遠,糧草軍備補給都是問題,不能久戰。可司馬懿這個老狐貍就是 不戰,無論諸葛亮怎麼下戰書,他都無動于衷,但是卻跟著諸葛亮行動,像個幽靈。
張郃認為此舉不妥,耗諸葛亮是好事,但不能一直尾隨卻不迎戰, 會損傷大軍士氣。司馬懿不理。
可是諸葛亮退回祁山后,司馬懿卻突然要求張郃追擊蜀軍。
張郃又不理解, 不追歸軍是打仗的規矩,司馬懿不會不懂,但司馬懿現在是軍中最高指揮官,軍令如山不得不從,于是率軍追擊。
結果,蜀軍在木門谷占了有利地勢設伏, 等張郃一到,便放箭。張郃被亂箭射中,不久便死去,尸體運回魏營。
司馬懿這次的行為十分值得推敲,他固守不戰,突然應戰卻要追擊窮寇,跟他平時的打法比很反常。只能讓人想到, 他是故意讓張郃去送死。
曹操在時,司馬懿畏懼曹操,曹操也提醒過曹丕不可重用司馬懿,可曹丕沒聽,不僅重用死時還向他托孤。曹丕死后接下來繼位的皇帝都像他一樣重用司馬懿。
到了230年,司馬懿已經多重官職加身了,對他威脅最大的曹真也死了,朝中司馬家一家獨大。 但此時還有一個人讓司馬懿心有不安,那便是張郃。
張郃跟隨曹操征戰多年,一直對曹家忠心耿耿,且他的軍事才能是讓諸葛亮都要忌憚三分的。
有張郃在,司馬懿奪權就有一個很大的阻礙。這次空降任統帥,誰知道司馬懿在背后做了什麼手腳。
要不動聲色地除掉張郃,讓他的死看起來是那麼的自然,司馬懿得費一番功夫。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看到了機會。在他的堅持下,張郃不得不去追擊蜀軍,結果如他所愿,死了。
那張郃能抗命不予追擊嗎?不能。司馬懿作為統帥有最高話語權, 張郃膽敢抗命,就會有其他的懲罰在等著他。張郃不得不戰。
諸葛亮雖然是撤退,但絕對也是做了周詳的計劃,就等著追擊的人送上門。射殺了張郃后,諸葛亮才反應過來這是司馬懿在借刀殺人。
蜀軍雖畏懼張郃,但張郃在能在曹魏牽制司馬懿,他一死,司馬家便一家獨大,對蜀漢又是個新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