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3年,就在漢武帝剛剛‘罷黜百家’之后不久,漢朝忽然迎來了一場重大軍事行動。
這一年,在漢武帝的親自布局下,漢朝將大量牛羊牲畜,放在山西馬邑地區,誘惑匈奴人前來搶劫。同時,漢武帝又布置了大量軍隊,打算等到匈奴人來了之后,直接對匈奴主力進行合圍,然后就地殲滅。
這個計劃,當時被漢朝視作最高機密。之前的幾十年當中,匈奴經常襲擾漢朝邊境,搞得漢朝非常頭疼。同時,之前漢朝國力不足,又沒辦法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反擊。最后就只能以和親的策略,暫時安撫匈奴。
而如今,經過幾十年的休養之后,漢朝終于有了足夠的國力,可以和匈奴開戰。而如果這場戰爭打贏了,匈奴主力被全部殲滅,那麼接下來,困擾漢朝多年的匈奴問題,很快就可以徹底解決了。
然而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個計劃執行到最關鍵的時候,匈奴主力已經抵達馬邑地區周圍。
但是接下來,匈奴卻突然撤退了!而且,匈奴主力撤回去之后,馬上就和漢朝撕毀了和平協議,開始大規模和漢朝開戰了!
這場失敗的伏擊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邑之圍。
那麼,當時漢朝高層布置的這場伏擊戰,為啥最后會失敗?已經到了馬邑周圍的匈奴軍隊,為什麼會突然撤回去了呢?
這事,我們得從漢匈雙方的關系開始說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這些諸侯國,其實就已經對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非常頭疼了。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雙方的矛盾,其實是不可調和的。
中原文明屬于農耕文明,只要老老實實過日子耕種,不斷積攢財富,就能活得越來越好。
但是草原那邊則屬于游牧文明,經濟結構比較脆弱。而且,草原文明的生產力,無法滿足自己全部的需求。比如說金屬、鹽以及茶葉之類的必要物資,草原上就很難自行生產。
沒有這些必要的生活物資,草原民族就很難生活。所以接下來,游牧文明就只能向四周擴張,去找這些物資的資源點。
這樣一來,兩大文明的沖突,就在所難免了。
游牧文明為了生存,必須得搶劫。而中原文明為了保護自己的財富,則是必須抵抗和反擊。所以,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雙方就已經開始交手了。
而後來,隨著中原地區的幾大諸侯國,不斷壯大。游牧部落南下搶劫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這種情況,倒逼游牧文明內部,開始逐漸進行兼并壯大。
再之后,隨著秦始皇統一了中原,在北方修造了萬里長城。游牧文明想要繼續南下搶劫,難度就飆升到了噩夢級。所以接下來,大概在秦朝期間,北方草原上進一步進行混戰。最終在秦朝末期的時候,終于第一次有人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了一個政權。
這就是匈奴帝國的來歷。
而匈奴帝國開始之后,因為暫時還是無法打敗強大的秦朝,所以接下來,匈奴帝國就開始向其他方向擴張。東邊打敗了東胡,西邊擊退了月氏,北方吞并了一大堆小部落。就這樣,等到匈奴帝國徹底壯大起來之后,這時候的匈奴,終于再次有了自信,覺得自己可以再次南下了。
但結果,這時候匈奴人忽然發現,南邊的中原地區,已經出現了一個新的王朝,這就是漢朝。
當時漢朝剛剛開國,國力雖然不是特別強,但戰斗力卻很彪悍,軍中都是百戰老卒。所以接下來,當雙方開始試探[性.交]手之后,雙方很快就同時發現,這場戰爭,其實雙方都占不到便宜。
漢朝這邊,作為農耕文明,防守有余進攻不足。漢朝不怕正面戰爭,但是卻怕匈奴人不斷襲擾。如果匈奴人打了就跑,那漢朝人也追不上。
而匈奴這邊,面對那座萬里長城,再加上強大的漢朝邊軍,同樣也是束手無策。雖然他們可以憑借速度,不斷襲擾漢朝邊境,搶一些財富回去。但想要大規模南下,大規模深入漢朝腹地搶劫,那就真的沒這個能力了。
所以接下來,雙方很快開始談判。最終,雙方約定以和親的形式,建立外交關系。接下來,漢朝要通過和親的形式,給匈奴送一些物資。而匈奴這邊,以后則是不許再襲擾漢朝邊境。
這個結果,對雙方來說,其實都是權衡之計。漢朝這邊,自然不愿意送自己的女人出去和親,更不愿意送給匈奴什麼物資。而匈奴那邊,如果沒有漢朝的物資,肯定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就得去搶。
所以這個結果,只能說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個平衡點。漢朝這邊,送的物資,價值肯定低于和匈奴打仗的開銷。而匈奴這邊,能不打仗就得到資源,自然也是求之不得。
于是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一直到漢武帝上位之前,雙方大體上都保持了這種平衡。
不過,請注意,在這幾十年當中,雙方保持的是平衡,而不是和平!實際上,在這幾十年當中,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雙方就要交手一次。尤其是每次漢朝內部出現重大變動,比如說劉邦去世、呂后去世,或者漢文帝去世,匈奴都會集結重兵,試探著進攻漢朝的邊境,看看有沒有機會南下。
當然,最后的結果,肯定都是漢朝最后沒給機會。在這幾十年當中,不管漢朝內部發生了什麼,高層始終還是比較清醒的。在針對北方的防務問題上,一直都沒怎麼松懈過。但就算這樣,匈奴其實依然曾經長驅直入。
就比如說漢文帝在位期間,匈奴人就曾經一路打進了關中。前方的探哨,甚至都已經接近了長安地區。只是因為最后漢文帝調來了重兵,匈奴人發現自己占不到便宜,這才不得不撤退。
與此同時,漢朝這邊的很多聰明人,也在想辦法更好的解決匈奴問題。之前的這幾十年里,漢朝不斷向邊境地區移民,建立一個又一個城市。每次匈奴人來搶劫的時候,這些城市可以自行抵御。一旦匈奴主力前來,漢朝的主力軍隊也會同時出動。
另外,當時漢朝還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開始大規模推行民間養馬。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之后,到了漢武帝接班之前,漢朝已經有了大量的戰馬,終于有能力組建大規模的騎兵軍團,和匈奴進行騎兵作戰。
總之,在漢武帝即位之前,漢朝已經努力了幾十年,攢下了一份非常厚實的家底,這才是漢武帝敢于直面匈奴的真正原因。
而接下來,漢武帝登基之后,首先想要統一國內思想,將漢朝原本推崇的黃老之道,改為推行儒家思想。對此,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直堅定持反對意見。所以,漢武帝登基之初的幾年里,一直沒法大規模沒法進行改革。
直到六年之后,竇太后去世。在這之后,漢武帝自己獨掌大權,終于可以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工作。正式掌權之后,漢武帝先是采納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議,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國內的思想。
一年之后,隨著漢朝整體方向逐漸改變,漢武帝終于開始正式準備解決匈奴問題。
這就是馬邑之圍開始之前,漢朝這邊的大致歷史背景。
公元前134年,也就是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的那一年,匈奴人得知漢朝這邊又換了掌門人,所以就派了使者,來漢朝這邊求親。
之前的幾十年里,這樣的事情,曾經發生過很多次。匈奴人名義上是想要求親,但實際上,無非就是想借此,試探一下漢朝新任掌權者的態度,同時勒索一些財物。
對于匈奴人的這次試探,當時漢武帝緊急召開了最高會議,詢問文武百官的意見。當時的漢朝高層,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絕大多數人,都主張繼續和親。主張和匈奴開戰的大臣,屬于極少數派。
對此,漢武帝心里雖然有點不滿,但考慮到當時還沒徹底完成意識形態的轉變,軍中暫時也沒有特別能打的名將。所以這一次,漢武帝忍了下來,選擇接受了和親。
順便說一句,這個時候漢朝軍中的主力武將,基本上還都是當年漢文帝和漢景帝留下來的老將。至于說衛青這位超級牛人,這時候雖然已經到了漢武帝身邊,但是目前還在漢武帝身邊做侍衛,暫時還沒有領兵打仗的資格。
不過,從這次事件當中,漢武帝已經表現出了對匈奴的高度不滿。漢武帝的這個態度,自然也被下面很多主戰派感知到。所以接下來,漢朝的一些主戰派官員,開始更加積極的‘找事做’了。
就這樣,一年之后,一個名叫聶壹的商人,徹底改變了一切。
聶壹是一個山西地區的商人,做的是邊境貿易生意。當時在漢朝和匈奴之間,雖然有一些貿易封鎖,但如果想進行私下貿易的話,還是有機會的。
所以,這個聶壹的身份,有點類似于今天的走私商人。同時,因為聶壹經常來往于匈奴那邊,所以就對匈奴那邊的情況很熟悉,而且還見過很多匈奴高層。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聶壹和一些漢朝的主戰派官員,取得了聯系。然后,聶壹提出,自己可以把匈奴主力騙過來,然后漢朝再出動主力,就地進行殲滅。
當聶壹提出這個計劃之后,漢朝高層的主戰派核心人物,大行令王恢,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因為大概在一百多年之前,同樣的事情,曾經發生過一次。
一百多年以前,當時還是戰國時期,七雄爭霸。那時的匈奴,雖然還沒徹底統一,但已經成了北方幾個諸侯國的心腹大患,經常襲擾這些國家的邊境。
為了解決匈奴,北方的趙國,就派出了麾下的超級名將李牧,前往北方抵御匈奴。而李牧到了北方之后,采取了一種非常特殊的戰法。他先是積極防御,并且下令,讓麾下軍隊絕對不可能出戰,給匈奴造成一種自己很懦弱的假象。
就這樣,連續十年之后,匈奴人發現李牧一直不敢出擊,便以為李牧真的是個酒囊飯袋,所以就逐漸放松了警惕。于是接下來,李牧把大量的牛羊,放到邊境地區,引誘匈奴人前來搶劫。同時,李牧又布置了一個精密的埋伏圈套,只等匈奴人過來,就地殲滅。
再之后,就如同李牧預料的一樣,匈奴人果然上套,進入了李牧早已準備好的埋伏圈。最終,一場大戰之后,李牧全殲十多萬匈奴主力。只剩下匈奴單于,帶了少量親隨,逃出了包圍圈。
經此一戰之后,匈奴人十多年沒喘過氣來。所以接下來秦始皇掃平六國的時候,匈奴人就一直沒什麼動靜,沒有打擾秦始皇統一六國。
這就是當年的‘趙破匈奴之戰’。
趙破匈奴之戰,其實就是一場非常經典的伏擊戰。中原王朝對付匈奴,最頭疼的就是匈奴人的速度。但如果能讓匈奴主力,進入早已設好的包圍圈,漢朝還真不怕匈奴,甚至可以輕易碾壓匈奴。
所以,當王恢得知聶壹的計劃之后,瞬間就覺得這個計劃可行。畢竟,同樣的事情,百年之前曾經發生過。而且,之前李牧為了讓匈奴進入包圍圈,只是花了十年的時間,示敵以弱。而如今的漢朝,則是已經和匈奴和親幾十年的時間,匈奴人的警惕性,自然會更低。
于是在這之后,王恢直接把這件事,上報給了漢武帝,請求來一場伏擊戰。而當王恢提出這個計劃之后,主和派的官員,也表示了堅決反對,雙方進行了一輪非常激烈的爭論。
但最后,漢武帝還是采納了王恢的意見。
漢武帝之所以采納王恢的意見,實在是因為這個誘惑太大了。一旦成功,漢朝就能以最小的代價,徹底解決匈奴問題,以后也不用再玩什麼和親。因為匈奴和漢朝不一樣,人口數量一直比較少。
如果能夠殲滅匈奴主力,就等于是消滅了大量的匈奴青壯勞動力,匈奴人會直接打到崩潰。
如此大的誘惑,漢武帝自然是無法拒絕的。
就這樣,隨著漢武帝拍板,整個漢朝的國家機器,開始迅速運轉起來。接下來,漢朝在馬邑地區,集結了超過三十萬精銳。負責領兵的,也都是比較能打的將軍,比如李廣、公孫賀以及韓安國等人。同時,漢武帝還讓常年鎮守邊境的將軍李息,率領三萬精銳埋伏起來,隨時準備切斷匈奴的后路。
等到這些都布置好了之后,那位商人聶壹,就正式上路,前去匈奴那邊,引誘匈奴人進入圈套。而當聶壹到了匈奴之后,聶壹很快通過自己認識的匈奴貴族,見到了匈奴的軍臣單于。
見到這位單于之后,聶壹馬上表示,自己麾下有幾百號人,實力比較強。他可以協助匈奴,斬殺馬邑縣的縣令,然后洗劫馬邑地區的財富。作為回報,匈奴人自然要去策應一下,同時事后得分給他足夠多的好處。
對于聶壹的誘惑,軍臣單于自然是無法拒絕的,當即表示同意。但是同時,軍臣單于提出,要聶壹返回馬邑縣之后,先干掉縣令,自己才會出兵。
而接下來,聶壹返回馬邑之后,為了引誘匈奴上鉤,直接和馬邑縣令商量。他們砍了一個死囚,裝作馬邑縣令,然后把這個死囚的頭顱,掛到了馬邑城門上,以此來欺騙需匈奴的使者和探哨。
再之后,匈奴人果然上鉤。軍臣單于當即帶著麾下的十多萬精銳南下,兵鋒直指馬邑。此時的漢朝,距離成功,其實只差半步之遙。只要軍臣單于再往前走一段,漢朝就必勝無疑了!
但是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意外發生了。
當軍臣單于抵達馬邑縣城百里之外的時候,發現山上有很多牛羊,但是卻沒人放牧。這種反常的情況,很快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注意。
所以接下來,軍臣單于并沒有繼續前進,而是指揮大軍,攻下了一個漢朝邊防守衛點,俘虜了里面的負責人。
再之后,匈奴人逼問這個負責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在匈奴人的逼問之下,這個負責的尉史,最終還是開口,說出了漢朝的伏擊計劃。
得知此事之后,軍臣單于頓時大為慶幸,當即下令撤兵。就這樣,漢朝早已準備好的包圍圈,最后根本就沒用上。同時,因為匈奴人撤退的比較快,漢朝之前也沒做過追擊匈奴的作戰方案。所以最后,漢朝只能眼睜睜看著匈奴主力,再次退回了草原。
這就是歷史上的馬邑之圍。
馬邑之圍,無疑是一場失敗的伏擊戰。這一戰之后,匈奴人徹底和漢朝翻了臉。在這之后,漢朝只能組建大規模的騎兵軍團,深入草原,和匈奴進行主力決戰。
如果馬邑之圍成功了,或許後來就不用衛青和霍去病上場了。
另外,這一戰失敗之后,漢武帝開始追究責任。那位主戰的大行令王恢,最終承擔了所有責任,直接在獄中自盡。至于那位商人聶壹,接下來的故事倒是比較傳奇。因為這一戰當中,聶壹的計劃失敗了,所以匈奴人特別恨他,漢朝也不愿意保護他。
所以後來,聶壹就只能改名換姓,就此隱居了起來。而聶壹後來改姓之后,則是改姓為張。若干年之后,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聶壹的子孫當中,終于出了一個頂級牛人,這就是三國時代的著名將領張遼。
不過,馬邑之圍的失敗,其實也不能算在王恢和聶壹頭上。真要怨的話,其實還是得怪那個透露計劃的尉史。如果沒有他透露計劃,說不定漢朝就能一戰成功,后面也就不用花那麼多代價打匈奴了。
當然,要說全怪這個尉史,似乎也有失偏頗。因為在這一戰當中,漢朝確實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比如說,漫山遍野的牛羊,竟然沒人放牧,這事誰都能看出來有問題。
說到底,還是當時漢朝缺乏真正的名將,布置的計劃太糙了。
如果換做當年的李牧,來布置作戰計劃。估計這一戰的結果,最后就只能是全殲匈奴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