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末代皇帝 朱由檢,在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中還算是飽受輿論同情的一個人,清朝所纂修的《明史》甚至還給了他不少優秀的評價。
事實上,崇禎皇帝身上確實有一些優點值得被贊揚,從哥哥手上接到皇位的他不得不面對一個巨大的爛攤子,他也曾努力過,可最終一切都無能為力了。
崇禎的爛攤子
崇禎皇帝是一個悲劇,這是歷史帶給他的。
1628年是崇禎元年,也就是在這一年,年輕的皇帝決定重開 經筵,這是明朝過去的一項傳統禮儀,也可以視為評價皇帝勤怠的風向標。
崇禎想起了這件事,無疑是想要表達自己是個勤快的人,希望諸位臣子都能明白。
那會的崇禎也算是年輕氣盛,他想要證明自己勤快,同樣也覺得文臣是無能的,這也和當時明朝的處境有關。
內閣大學士劉鴻訓還曾說過:「皇上是個沖主。」
很顯然,崇禎如何「勵精圖治」也沒能拯救大明王朝的命運,再說,他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失誤,最終讓明王朝毀在了自己手上。
或許,歷史不該輪到他的。
1627年8月,朱由檢還不到18歲,那會的他被封為信王在宮外居住,也納了 南城兵馬司副指揮周奎的女兒為妃,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恐怕,此時的他還從來不敢相信,祖祖輩輩守護的國家將會在十幾年后分崩離析。
8月11日, 朱由校已經快不行了,他只能歪倒在病床上,將朱由檢給找了進來,并說:「來,吾弟當為堯舜。」
這樣的話一般是很難接的,說不好就得腦袋落地。
當時年輕的朱由檢也嚇壞了,什麼都不敢說,可他的心里又明白,自己的哥哥是沒有子嗣的,按照祖宗的相關規定,這種情況下應該「兄終弟及」,可可哥還沒走的情況下,他是萬萬不敢多說什麼。
望著哥哥的殷切期盼,朱由檢卻必須得說點什麼,他考慮了很久才說:「臣死罪,陛下為此言,臣應萬死。」
兄弟倆的感情在這一瞬間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朱由檢對于哥哥朱由校也確實是有感情的。
皇位固然充滿了誘惑力,朱由檢畢竟還是年輕,那會的朝政是否能控制住對他來說都是個不小的考驗,畢竟是「九千歲」的天下。
政治斗爭是極為微妙的,大臣面對不斷變動的時局都不敢掉以輕心,有投機的、也有冒死進諫的,當然,更多則是不動聲色。
魏忠賢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朝廷內外,無論是內閣、六部或者是總督、巡撫,到處都是魏忠賢的親信死黨。
魏忠賢也算是朱由校留給朱由檢的最大「禮物」,當然,他不敢直接加害于崇禎,只是因為明朝皇權的權威,至于他會不會偷偷下手,在當時看來還都是未知數。
崇禎在入宮的第一天幾乎一夜未眠,身上還別著佩劍用以防身,整個宮中都處于一種極為恐怖和壓抑的氛圍當中。
他腦袋不昏,也不可能相信宦官,只能去相信朱家的人,畢竟這些人不會害他,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在崇禎的旁邊,就有一個人極為惹眼,那便是 皇嫂張皇后。
這個張皇后張嫣是河南祥符縣諸生張國紀的女兒,從小長得窈窕美麗、舉世無雙。
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明王朝已經出現了腐敗的現象,那些王孫貴族更是仗著天高皇帝遠在地方上肆意妄為。
福王在汴梁受封后就經常派人到封地內去挑選良家婦女,內監跑到張家,看到張家的女子長得非常美麗,就要將她選走,還說只要跟著福王,那就馬上能享受榮華富貴。
可那會張嫣年齡還小,對這些根本不感興趣,她也知道福王在當地作惡多端,于是被逼急了還要跳井,這才躲過了一劫。
1621年是明熹宗天啟元年,朱由校也要舉辦大婚典禮,要求禮選天下十三至十六歲的淑女,經過了層層篩選之后,共有50人入選。
這一年張嫣僅僅只有15歲,可她宛若出水芙蓉一般,一看便是風度翩翩的美人。
朱由校也在一眾美女中一眼看上了張嫣,于是欽定了張嫣為皇后,并追加其父親為太康伯。
冊封典禮完成后,張皇后知道這也是她一生的命運了,便開始著手于適應宮中的生活。
時間長了,她也發現朝中的大事根本都不在皇上的把控范圍內,由于皇上幼年時沒有受到太良好的教育,朝中的大事基本都交給魏忠賢等人負責,而魏忠賢在擁有了這些權力后更是橫行霸道,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
張皇后對于這樣的結果很不滿意,她也果斷站到了魏忠賢的對立面,經常向皇上揭發魏忠賢的種種罪行,遺憾的是皇上另有重心,就沒太當回事。
魏忠賢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也知道自己手中的一切都源自圣上恩寵,若是沒有朱由校,自己將會什麼都不是。
因此,就算張皇后一身正氣,只要圣上還寵愛她,魏忠賢就拿她沒辦法了。
據說,在朱由校病重期間,張皇后擔心由于皇上無子嗣的原因今后將會變成「魏家天下」,還極力勸說皇上立信王朱由檢為帝。
無論怎麼說,朱由校做出了人生最為正確的選擇,沒有讓大明王朝敗在自己的手中,免去了很多后世的指責。
朱由檢在繼位后還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皇嫂自然成為一個完全能夠信任的人,那會張皇后才僅僅21歲。
他將張皇后冊封為懿安皇后,按照皇太后的待遇尊養在宮中。
與此同時,他知道若是要挽救危局,就必須得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便開始了對于魏忠賢的打擊。
在皇權面前,魏忠賢還是無能為力,最終自縊而亡。
1629年,時機成熟以后,朱由檢找來大學士專門審定逆案,這次將魏忠賢的黨羽悉數逐出,魏忠賢的影響蕩然無存。
或許正是由于崇禎皇帝成功拿下了魏忠賢,才使得他在歷史上獲得了更多正面評價。
大明王朝轟然倒塌,張皇后卻也下落不明
跟前朝的幾任皇帝相比,朱由檢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從他解決魏忠賢這件事中也能看出一二。
可當時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他不僅要面對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還有各地不斷發生的饑荒促成盜匪橫行的現象,更難受的是,東北邊境的后金政權也虎視眈眈,隨時準備著入主中原。
朱由檢畢竟年輕,他也犯了識人不明的錯誤,特別是在內閣大學士的任用上,在他的統治時期就曾更換了50人。
也正是他用人多疑,更是導致了袁崇煥等數十位大臣被殺,這也是崇禎可惡的一面。
當然,最終導致明王朝崩潰的,還是軍事問題上的決策失誤。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朱由檢頻繁更換前線的將領,導致了農民起義軍不斷獲得喘氣的機會,而東北的局勢也沒能得到片刻緩和。
到底是「攘內」還是「安外」,這在朱由檢的心里似乎也很難找到答案,他還失去了一次次與滿洲議和的機會,其實,當時 皇太極還是有議和的誠意,愿意去帝號而改稱汗。
奈何崇禎還是顧及到天朝的顏面,亦或是出于自負的心結,他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議和的問題。
因此,崇禎帝的真實形象也不能說是光彩,他的昏庸和其他亡國之君相比還是有著區別,明朝滅亡是大勢所趨,可崇禎的很多舉動更是送上了「臨門一腳」。
李自成入關之后,明王朝的故事就徹底結束了。
當然,清王朝對崇禎的評價很高,也是因為他們是打著「替明報仇」的旗號從農民軍手里奪得了天下,他們也就沒有必要像過去歷朝歷代那樣刻意貶低前朝。
相反,若是他們抬高了崇禎帝的形象,越能起到安撫前明地主階級的作用。
清軍入關之后,懿安皇后卻消失了,而且,她的消失和清軍沒什麼太大的關系,而是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她就不見了蹤影。
那會,起義軍只是發現了崇禎皇帝和眾多后妃的尸體,在這里面并沒有找到懿安皇后。
李自成這批農民軍根本不考慮這些有著歷史地位的人,反倒是明末清初的史學家們本著「活要見人,死要見尸」的精神四處搜集線索,想要知道這個影響了歷史進程的懿安皇后究竟身處何地。
在大量的調查后,大家總體上得出了幾個結論。
其一是自縊說,這也是最多人所相信的一種說法,消息源于太監王永壽,他說:「起義軍攻入了北京之后,懿安皇后便自縊了,還有人親眼看到了懿安皇后吊死在皇宮當中。」
然而,懿安皇后自縊的具體細節上卻又衍生出了多種說法,還有人認為:懿安皇后是在被人解救后自縊而亡的。
這種說法也同樣有聲有色,說懿安皇后是被起義軍首領 李巖所救下的,在王用章的 《甲胄日記》等書籍中還記載了一些細節:李巖在宮中找到了懿安皇后,不許手下的官兵有絲毫不敬,最后保護著懿安皇后從容自縊而亡。
可根據內侍趙璞所言,懿安皇后是死在了娘家。
在 《北游錄見聞》當中就有相關記載:懿安皇后在皇宮中被起義軍所俘獲,劉宗敏當時還對身邊的士兵說此人為國母,大家都不能輕舉妄動,隨后,他還親自派了士兵送皇后回家,回去后的懿安皇后不忍大明王朝支離破碎,便選擇了自縊而亡。
這些說法都是在論述懿安皇后已死,還是自縊而亡,雖說具體細節千奇百怪,不過很多人都愿意相信這個結局。
其二是逃跑說,有人說懿安皇后已經逃走,她和崇禎帝的命運根本不同。
有史書記載,崇禎帝在眼見國破之后,殺死了全部公主,還令妃嬪全部自盡,并派人將白帛給了懿安皇后要她自盡,可她根本就沒有自盡,在農民軍攻入皇城之前就喬裝打扮趁亂逃出皇宮,從此下落不明。
最后一種說法,是王源在《居業堂集》中記載的,強調懿安皇后是被殺害的。
這里面寫道:起義軍將領俘獲了懿安皇后之后,有人想要對懿安皇后行非禮之事,起義軍將領聞訊后勃然大怒,于是抽刀殺害了懿安皇后,使其免受屈辱。
后世普遍相信懿安皇后是自縊而亡,也是因為這是《清史稿》中的記載。
《清史稿》是官方正史,這里面還給出了懿安皇后被葬入德陵的信息,有人不愿相信這樣的結局也是有理由的,畢竟,清朝編撰的正史中有不少贊揚和美化崇禎皇帝的內容,不少都是不符合事實的。
這個德陵還是在明王朝沒落之時強行修建的,很多在朝大臣紛紛捐款,才勉強使得陵園修建起來。
若是按照這樣的說法,那麼懿安皇后被葬于德陵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不過考古專家現在還沒有打開玄宮,無法證實這一說法的真實性。
1920年,德陵陵門被當地的農民焚毀,多年以后才重新修補,出于保護的目的,暫時打開德陵的可能性也不算大。
有這麼多說法流傳于世,也和當時的混亂場面有關。
大順軍進入北京后整個宮內都亂作一團,特別是在崇禎自縊后,外面的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而李自成等人進宮后只知道貪圖享樂,對前朝的很多事情都沒有仔細調查,很多歷史就徹底消失了。
不管怎麼說,在明朝最后那些年,懿安皇后也是個正面人物,因為他站在了魏忠賢的對立面。
在眾多記載中,都將懿安皇后描述成一個不畏強權的人,或許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更愿意她以自縊的方式守住了底線。
熹宗朱由校皇后張嫣 中國皇后全傳
德陵中是否埋葬著張皇后 歷代帝陵全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