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雍正帝后宮妃嬪們之間明爭暗斗、百花爭奇斗艷,當然有很多妃嬪角色的塑造是不符合歷史原型的,比如敦肅皇貴妃年氏在劇中張揚跋扈,一生無子;但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敦肅皇貴妃不僅溫柔賢淑,而且為雍正生了四個孩子。
再比如劇中的皇后烏拉那拉氏在劇中陰狠毒辣,殘害皇嗣;但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烏拉那拉氏皇后很是大度,雖然沒有子嗣長大成人,但是深得雍正尊重。
雖說很多妃嬪的塑造不符合歷史原型, 但可以從一個層面上反映出雍正朝時期的后宮并沒有那麼安靜。
《延禧攻略》與《如懿傳》都是演繹的是乾隆朝后宮的爭斗, 乾隆身邊的妃嬪眾多,女人多了是非就多,自然宮斗就多,是很正常的。
不過讓人納悶的是乾隆確實妃嬪多,一共有42位,但比起皇祖康熙還是遜色的。康熙一生一共有55位妃嬪,但是很少有宮斗發生,究竟是為何呢?
在《康熙王朝》中有這樣一段:劇中藍齊兒格格的生母容妃溫柔賢淑,雖然只生了一個女兒,但是深得康熙的寵愛。在康熙親政噶爾丹的時候病倒,孝莊特地讓容妃帶著太醫還有藥前去漠北大營照顧康熙。
皇長子胤禵的生母惠妃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前去慈寧宮跟孝莊告太子胤礽還有其姥爺(其實是叔姥爺)索額圖的狀,說胤礽盼著康熙病逝自己好提前登基稱帝,連龍袍都準備好了。
這時恰好容妃來向孝莊辭行,一番寒暄后容妃離開慈寧宮;惠妃便問孝莊:「老祖宗,為何不讓我去漠北伺候皇上啊!」
孝莊并沒有理會惠妃,直接說:「你接著說!」
惠妃便不敢再開口,乖乖地繼續說太子胤礽與索額圖的事情。
雖然這只是影視劇中的一個片段,但可以反映出孝莊太皇太后在后宮之中的地位與威嚴。孝莊是太宗皇太極的莊妃,莊妃之所以能得到太宗皇太極的寵愛,靠的并不是美貌,因為后宮之中并不缺美貌的女子。
靠的也不是皇子,因為孝莊連生三個女兒后,好不容易才下了皇九子福臨。
她靠的是自己的智慧,能夠幫皇太極出謀劃策,這一點是后宮其他女子所不具備的本事。
并且在太宗皇太極病逝后靠著自己的智謀,在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爭奪皇位時撿漏,成功讓自己年僅6歲的兒子福臨登上皇位。
在自己唯一的兒子福臨病逝后,在福臨幾個年幼的兒子中慧眼識人,挑選了聰明有大志的玄燁登基。
孝莊的一生,輔佐了三位皇帝:
太宗皇太極需要孝莊出謀劃策
順治帝年僅6歲登基,需要生母孝莊幫自己坐穩皇位,與睿親王多爾袞斗智斗勇;
康熙帝年僅8歲登基,需要祖母孝莊幫其坐穩皇位,與四位輔政大臣斗智斗勇,尤其是權臣鰲拜。
這樣一位巾幗英杰,雖然在康熙娶妻生子以后已經年過半百,但其威嚴讓后宮中其他的女子敬重害怕是很正常的。
更何況,歷經三朝皇帝孝莊,對于后宮女子的心思還有把戲太了解,若是有妃嬪有什麼小心思的話,孝莊很容易就會看透。可以說想要孝莊的眼皮子地下玩心眼,確實是自尋死路。
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孝莊,對于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很容易忽視。
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是個苦命的女子,順治帝還在時并不得寵,身份低微;不過好在孝康章皇后生下的兒子玄燁深得孝莊的寵愛,在順治帝病逝后,孝莊扶持年僅8歲的玄燁登上帝位。然而孝康章皇后在太后的位置上,沒有兩年的時間便病逝了。
對于康熙而言,早早便失去了父皇與母后,內心也極為缺愛的。除了祖母孝莊外,最疼愛康熙便是 嫡母孝惠章皇后。康熙登基后,將嫡母尊為仁憲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雖然不得順治帝寵愛,但是在宮里還是無人敢招惹,因為她的身份極為尊貴:
孝莊的侄孫女
蒙古科爾沁鎮國公綽爾濟的女兒
入宮便被封為皇后,康熙稱帝后,被尊為母后皇太后,其地位比康熙生母還要高。康熙對自己的嫡母仁憲皇太后極為尊重, 有孝莊太皇太后與仁憲皇太后坐鎮后宮,康熙的妃嬪們還是不敢太明目張膽的玩心眼。
康熙之所以被稱為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一生的成就太多了:
除掉權臣鰲拜
剿滅三藩
收台灣
剿滅噶爾丹
驅逐沙俄
治理黃河
......
但我們忽視了一點:康熙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成就,并非靠的是一個人的力量,而是一群人的力量,而這一群人之所以能夠盡心盡力效忠于康熙,他親封的三位皇后確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孝誠仁皇后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幫康熙坐穩皇位、得以提前親政的關鍵人物,赫舍里氏雖然是一介女子不能在朝堂上舌戰群儒或者是對戰權臣,但是她的出身比任何武器都好用。
孝誠仁皇后出身于滿勛貴族赫舍里氏家族,她的祖父是康熙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索尼,叔父是索額圖。
康熙年僅8歲登基,還不能親自處理朝政,需要以學業為主。所以順治帝給康熙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索尼、鰲拜、遏必隆與蘇克薩哈。
但是鰲拜仗著輔政大臣之權利,在朝中越來越專橫跋扈,與另外一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之間明爭暗斗,遏必隆膽小怕事,依附于權臣鰲拜。
而關鍵人物索尼年老體弱,再加上看不起蘇克薩哈(原先依附于睿親王多爾袞),對鰲拜的過分舉動并沒有加以干涉,任由其胡作非為。
但是鰲拜的專橫跋扈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明擺著沒有將康熙放在眼里,這是康熙與孝莊絕對不允許的事情。為了讓索尼能全心全意幫助康熙除掉鰲拜,孝莊便將康熙發妻、第一任皇后的位置給了赫舍里,如此一來,赫舍里氏家族便與愛新覺羅家族聯姻,索尼即便是不為了康熙,也要為自己的家族-赫舍里氏家族的利益而對抗鰲拜。
只可惜鰲拜還沒有除掉,索尼便病逝了。不過索尼老謀深算提前將事情都安排妥當了,康熙在索尼的第三個兒子索額圖的幫助下,成功將鰲拜除掉。
在除掉鰲拜這件事情上,赫舍里氏家族可以說是頭功。而赫舍里的叔父索額圖更是憑借此功成功成為康熙的心腹大臣,之后索額圖可以說是平步青云,成為朝中實打實的「索相」。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因為赫舍里是索尼的孫女而不愿意寵幸赫舍里,對赫舍里很是冷待。但實際上真實的歷史上并非如此,赫舍里不僅是康熙的發妻,更是「白月光」一般的存在。
雖然二人是因為利益而結為父親,但是康熙很是寵愛赫舍里,赫舍里溫柔端莊,對孝莊還有仁憲皇太后亦是很孝順,孝莊與仁憲皇太后對孝誠仁皇后還是很尊重的。
孝誠仁皇后背后的勢力太強大,不僅包括娘家的勢力:
康熙的寵愛
孝莊與仁憲皇太后的尊重與重視
娘家是赫舍里氏家族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便是赫舍里生下的兒子。雖然在劇中赫舍里只生下一個兒子胤礽,但實際上在真實的歷史上赫舍里在康熙八年就已經生下康熙的嫡長子承祜,承祜很是聰慧,深得康熙的寵愛與重視。
了解康熙的人都知道康熙有很強的「立嫡」的心思,康熙將承祜視為自己的掌上明珠。只可惜承祜年僅四歲便夭折了,在后宮之中有「子憑母貴」之說,也有「母憑子貴」之說。赫舍里不僅是皇后,還生下了嫡子,其地位自然是無人敢撼動的。
承祜病逝后不久赫舍里再次懷孕,又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便是我們熟知的皇太子胤礽。只可惜赫舍里在生下胤礽后便病逝了,康熙痛失愛妻,又心疼胤礽這麼小便沒了母親,所以將胤礽留在自己的身邊親自撫養。
在胤礽還不到兩歲時,康熙便將胤礽封為太子,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按照序齒胤礽是皇二子,只有皇長子胤褆比胤礽的年齡要大一些,在胤礽還不到兩歲時便將其封為太子,可以說在其他皇子還未出生之前,就已經認定了他們只能是皇子,不可有妄想。若胤礽沒有被索額圖帶入歧途的話,胤礽便是當之無愧的未來皇位繼承人。
看過清宮劇的應該了解,后宮妃嬪爭寵爭得是什麼?無非就兩樣:
爭皇上的寵愛
爭兒子的地位,尤其是皇太子的位置
既然皇后所生的嫡子早早便占據了太子的位置,妃嬪們又能爭什麼呢?
僅剩的便是康熙的寵愛,康熙并非是一個留戀后宮的人,也不會輕易地被妃嬪左右自己的想法,寵愛誰與不寵愛誰都是自己決定,妃嬪們爭也沒有意義。
另外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在時,康熙的妃嬪們其實也有一個特點:大多出身并不高。
比如榮妃馬佳氏:《康熙王朝》中容妃的原型,為康熙生下六個子女,入宮時間要比孝誠仁皇后早一些。不過榮妃出身與包衣,在孝誠仁皇后還在時只是一個沒有位份的庶妃而已。
再比如惠妃那拉氏:《康熙王朝》中大阿哥胤褆生母惠妃的原型,一生只生下胤褆一個兒子,同榮妃馬佳氏一樣的晉封時間。
另外還有端嬪董氏,包衣出身,在歷史上存在感很低;
還有熙嬪赫舍里氏,熙嬪雖然跟孝誠仁皇后一樣都是赫舍里氏,但其父親并沒有什麼官職,出身很一般。
妃嬪與皇后之間的差距太大,即便是受寵,也沒有與皇后相抗衡的實力;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每一位妃嬪都不是自己,還包括她背后的勢力」,出身低微意味著娘家勢力一般,自然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是在孝誠仁皇后病逝兩年后才入宮的,鈕祜祿氏是康熙四大輔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女兒,大清開國功臣之一額亦都的孫女;出身極為高貴,所以剛入宮便被直接封為妃子。
鈕祜祿氏入宮的次年便被封為皇后,其實鈕祜祿氏被封為皇后也出孝莊處于朝政考慮,不過鈕祜祿氏并沒有孝誠仁皇后那般幸運,得到康熙的寵愛。
孝誠仁皇后是康熙一生的摯愛,孝誠仁皇后病逝后康熙要為其盡三年的守喪之禮,所以一時間并沒有考慮繼后的人選。
孝誠仁皇后病逝是在康熙十二年,鈕祜祿氏入宮是在康熙十五年,恰好三年的時間。鈕祜祿氏入宮之初并沒有直接封為皇后,而是封為妃子。
孝莊太皇太后為朝政考慮,既是善待遏必隆,也是為了加強皇權,讓滿洲舊勛們對康熙更加的忠心,鈕祜祿氏便是最好的繼后人選。
即便是康熙再不情愿,但是感情之事讓位于朝政,不得不將鈕祜祿氏冊封為皇后。
其實康熙更加傾向于將自己的表妹佟佳氏(後來的孝懿仁皇后)冊封為皇后,康熙與表妹佟佳氏之間的感情要特殊一些。佟佳氏與鈕祜祿氏一同入宮,在鈕祜祿氏被封為皇后時,佟佳氏被封為貴妃。
鈕祜祿氏雖然不得康熙的寵愛,但其出身高貴,而且賢德,事事為朝政康熙考慮,康熙還是尊重鈕祜祿氏的。除了皇后鈕祜祿氏還有貴妃佟佳氏以外,其他的妃嬪出身一般。
只可惜,鈕祜祿氏僅在后位上六個月的時間便病逝了,并沒有留下一兒半女。
鈕祜祿氏病逝后,實際上的后宮之主便是康熙最中意的表妹佟佳氏。
第三位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接連兩位皇后早早便病逝,康熙覺得自己克妻,便不想再冊封皇后的人選,在大封后宮的時候將自己的表妹佟佳氏冊封為皇貴妃(位同副后)處理六宮的事情,雖然沒有皇后的名分,但卻是實際上的后宮之主。
佟佳氏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親侄女,康熙舅舅佟國維的女兒。
佟佳氏一族原本地位并不高,但是隨著康熙登基稱帝,孝康章皇后的娘家佟佳氏一族開始崛起;康熙登基以后,急需要培養屬于自己的勢力,除了自己親兄弟外,最值得信任依靠的便是生母的娘家人,也就是佟佳氏一族。
在康熙的舅舅佟國維與佟國綱的努力,佟氏一族正式躋身于滿勛貴族的行列,并且有了「佟半朝」一稱。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自孝昭仁皇后病逝后,便開始統領后宮,她不僅有康熙對她的寵愛與尊重,而且還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更有佟佳氏一族做后盾,不需要爭寵,不需要擔心無所依靠。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為康熙生下一兒半女,不過康熙很尊重佟佳氏,將烏雅氏(那時還是宮女,後來的孝恭仁皇后)所生的兒子胤禛交給佟佳氏撫養。
只可惜佟佳氏在康熙二十八年剛被封為皇后,便病逝了。
其實我們仔細看康熙三位親封的皇后,都跟朝政有關:
孝誠仁皇后是康熙為了除掉鰲拜
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為了團結滿勛貴族內部
孝懿仁皇后確實也是康熙寵愛她,但其實也跟佟佳氏一族有關系,此時的佟佳氏一族已經成為朝中不可忽視的滿勛貴族。
三位皇后的出身都是極為高貴,而且有孝莊、仁憲皇太后與康熙的尊重,她們統領后宮自然不會有不知輕重的妃嬪敢造次。
每一位妃嬪或者皇后的背后都代表著一股勢力,看過宮斗劇的應該了解,前朝與后宮是息息相關的。比如《甄嬛中》中華妃之所以敢在后宮如此蠻橫,殘害皇嗣,爭寵害人,就是因為她的哥哥年羹堯是當朝重臣,年家的勢力太大。
而其他的妃嬪呢?
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后那拉氏,其娘家并沒有入朝為官的重臣,皇后唯一依靠的就是雍正對她的尊重。所以華妃只是在妃位,就敢不將皇后放在眼里,而其他的妃嬪,更是不足為懼。
華妃之所以敢如此,就是因為雍正朝時,雍正后宮的妃嬪的娘家勢力一般。
但是康熙朝時不同,外戚勢力基本上都是勢均力敵,比如:
赫舍里氏家族
佟佳氏一族
鈕祜祿氏家族
郭絡羅氏家族
博爾濟吉特氏家族等
任何一個家族的勢力都不容小覷,誰也不敢輕易地得罪誰。
可能有人會問:孝懿仁皇后在康熙二十八年便病逝了,后宮無主為何不亂呢?
康熙的后宮很有意思,有很多對姐妹都做了康熙的妃嬪:
孝誠仁皇后與平妃,都是噶布喇的女兒,只是平妃是噶布喇的庶女;
孝昭仁皇后與溫僖貴妃,都是遏必隆的女兒,孝昭仁皇后雖不受寵,但其妹妹溫僖貴妃還是比較受寵的,溫僖貴妃生下皇十子胤䄉;溫僖貴妃是在孝昭仁皇后病逝的次年入宮。
孝懿仁皇后與愨惠皇貴妃,都是康熙的舅舅佟國維的女兒,只是愨惠皇貴妃是佟國維的庶女。愨惠皇貴妃既是康熙的表妹,又是心愛的孝懿仁皇后的親妹妹,所以剛入宮便被封為妃子。愨惠皇貴妃,是在孝懿仁皇后病逝的次年入宮。
宜妃與郭貴人是親姐妹,都是郭絡羅氏,只是宜妃受寵,而郭貴人并不受寵。
由此可以看得出,赫舍里氏家族為了穩住自己的家族在后宮的地位,在孝誠仁皇后病逝后,將平妃送入宮中;而鈕祜祿氏家族與佟佳氏一族亦是如此,為了家族在后宮的地位與利益,會將另一個女兒送入宮中。
而康熙對這些外戚勢力的統治手段確實也高明,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掣肘,恰到好處。
前朝安穩,后宮自然更沒有爭斗的必要。
康熙朝時期的后宮之所以如此安穩,綜上原因有四點:
首先孝莊太皇太后威嚴尚在,群妃是不敢造次的;另外還有康熙的嫡母仁憲皇太后在,雙重的壓力,妃嬪們即便是想耍心眼都不敢。
其次,康熙親封的三位皇后背后的勢力太過強大,讓人忌憚;
另外每一位妃嬪的背后都代表著一股外戚勢力,而康熙朝時期的外戚勢力勢均力敵,誰也不敢輕易地主動招惹對方,前朝安穩,后宮自然也安穩。
還有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原因,康熙在胤礽還不到兩歲時便將其立為皇太子,對其極為重視,并親自撫養長大。后宮爭斗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爭奪儲君之位,既然儲君之位早早便定下了,自然也沒了爭斗的必要。
當然在胤礽被廢后的「九王奪嫡」之爭,便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