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看過三國的人,都為蜀漢最終未能統一天下而憤憤不平,漢家江山就這麼沒了。但其實它未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太多了。拋開蜀漢其它硬件(地理位置、糧草、兵員等)不談,其實缺乏將領是硬傷。
諸葛亮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說,要不是劉玄德一怒之下伐吳,導致精兵良將盡失,也不至于此。玄德固然有錯,但有一個人同樣也有錯,那就是諸葛亮。他不該殺兩員大將,如果他們活著不僅可以在后期北伐建立功勛,甚至還可能會實現大業。那這兩人是誰呢?下面讓我為您細細道來。
他原為羅侯寇氏之子,後來劉備來了荊州,收了他作為義子。劉封後來在劉備入蜀之戰中屢立戰功,所戰之地攻無不克,占領上庸后被封為副軍將軍。然而,這麼一員良將卻被諸葛亮勸說劉備殺了。
劉封
為什麼呢?首先,劉封自己的問題,第一:不救關羽,導致一代豪杰身首異處。第二:他又欺負孟達,把人家逼反導致東三郡丟失。其次,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他功高震主,手握大權,如果留著他對劉禪即位是一個大威脅。所以綜上所述劉封最后被處死。
雖然我承認他死有余辜,但若能留下仍然不失為一員良將。劉封雖然傲,不講情面,但畢竟是一員日后可以匹及曹真的良將。在他失地回成都大可不必賜死他,可以先關起來殺殺他的銳氣,再好言勸慰,讓他戴罪立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畢竟劉封跟了劉備那麼久,念及舊情大機率也會知錯能改奮勇殺敵立功。至于擔心劉禪皇位能否坐穩,那更不怕,有李嚴諸葛亮在劉封翻不起什麼大浪。
如果劉封還活著,無疑讓蜀漢「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情況得到緩解。畢竟《三國志》說他進攻益州時「所在皆克」。這種戰績放到北伐上,估計攻城略地難度會大大降低。所以諸葛亮不該殺掉劉封,而是應該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加一個甜棗讓他老老實實賣命。
馬謖和他哥哥馬良早年一起跟隨劉備,當過太守、縣令等各地官員。不僅如此,還飽讀詩書、懂得兵法,曾經為諸葛亮出謀劃策。平定雍闿、降服孟獲馬謖可是立了大功。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會紙上談兵,實戰經驗匱乏。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因為他的狂妄不聽勸,導致最可能成功的北伐功虧一簣。導致諸葛亮不得不殺了他以正軍法。劉備在臨死前也說過,馬謖這個人紙上談兵,喜歡空說大話,并沒有什麼實際才能,這樣的人,不能委以重任。
馬謖
雖然馬謖的確不堪重用,但我們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馬謖的情況按現在的話說就是理論大師,實戰小白。諸葛亮其實也可以讓馬謖戴罪立功,留他一條命,畢竟馬謖是一個好幫手。諸葛亮為什麼最后病逝五丈原,因為什麼事情都是他一個人來,導致自己被累死。倘若馬謖還活著,一定可以幫他分擔工作,讓諸葛亮得到休息,第五次北伐可能會成功。
馬謖或許現在能力不足,但跟隨諸葛亮北伐刷經驗說不定會逐漸成長,甚至日后獨當一面都有可能。五丈原之戰如果馬謖在,說不定諸葛亮可以盡情和魏軍消耗并尋找合適戰機突破,也不會那麼累。畢竟後來有淮南三叛,諸葛亮抓住這個機會說不定可以翻盤。你可能會說馬謖在第一次表現很差勁,后面再用他豈不是把北伐變得更糟。我覺得未必,馬謖吃了第一次的虧很可能會吸取教訓,重振旗鼓。只可惜,當時軍法難容,而且諸葛亮也狠不下心保馬謖,不然后面的事情未可知。
諸葛亮
綜上我認為,諸葛亮殺了劉封和馬謖是兩個敗筆。雖然他倆罪不容誅,但眼下蜀漢是用人之際,留下來也可以為蜀漢奪取天下增添保障。盡管歷史已成過去,但從馬謖和劉封的功勞來看,二人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倆大可不必處死,可以重刑責罰之后,循循善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然后給他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說不定他們在后續北伐戰爭中大放光彩。
有劉封在,就不怕沒有良將帶兵打仗。有馬謖在,諸葛亮后期也不會那麼勞累,有人分擔壓力不用事必躬親就可以繼續和司馬懿耗下去。所以,諸葛亮最不該殺的兩員大將就是馬謖和劉封,如果二者活著諸葛亮北伐會順暢很多。并且,還有極大可能北定中原,恢復漢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