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門玄學,也是中國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文化現象。
無論是事業,還是感情等方面出現不順的時候。
人們通常會請風水師給自己算算運勢。
由此可見 ,風水學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風水玄學最早興起于戰國時期,但到了現在,人們認為風水只是古代人的一種封建迷信行為。
其實并非如此,只有真正了解了風水學的含義,才明白風水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術。
提到風水,就不得不提江西贛州的三僚村,該村莊有著濃厚的風水文化氛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學習風水知識。
更重要的是,就三僚村這一小村莊出了400多名赫赫有名的風水大師, 其中有人年收入高達200萬。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神秘的村莊,了解它的歷史故事。
三僚村坐落于江西贛州市,處于興國、寧都、于都三縣的交界處。
該村莊有著濃厚的風水文化內涵, 使得其在全世界都享有「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這一美譽。
當你走進三僚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風水文化第一村·三僚」這一牌坊名。
不過該村莊面積很小,占地面積僅為18645畝。
并且,常住人口也只有不到6000人。為何這麼小的村莊卻聞名于全世界呢?
主要得益于該村莊的風水行業,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從事風水工作。
此外,養殖業、煙草種植業以及旅游業也是當地村民的經濟來源。
不過, 風水行業才是三僚村的主要經濟來源。
近些年來,吸引了不少海內外風水愛好者千里迢迢來到三僚村。
感受當地風水文化的真諦,以及學習風水學的相關知識。
三僚村為何被人們稱為「風水第一村」?這主要得益于唐朝時期的一名風水大師, 他就是楊救貧。
楊救貧(原名為楊筠松)之所以選擇定居在三僚村。
傳聞,他看中了三僚村的風水,于是,定居后的他便開始收徒傳業。
最后, 在他的教導下,三僚村出現了很多風水大師。
不過,首先發現三僚村的并不是楊救貧,而是他的首座弟子—曾文辿。
曾文辿在學成之后,想找一塊風水寶地作為定居之地。
他通過掌握的風水學知識,先是找到了寧都、雩都這兩個地方。
他便將這一消息告訴給楊救貧,誰知楊救貧卻說:
「你算錯了,這里并不是一塊風水寶地,也不適合世代定居下來。」
因為曾文辿找到的那兩個地方,一個水口不好,另一個則會出現大盜的禿頭山。
因此,不適合作為定居之地。
但是, 曾文辿并沒有放棄為自己尋找一塊定居福地。
幾經周轉,他終于發現了一處風水不錯的地方,此處便是三僚村。
不過,這一次曾文辿并不著急將這一消息告訴楊救貧。
反而是自己進行了多次測算, 確定三僚村是一處能供以子孫后代定居之地后。
他才告訴了楊救貧,說:「這一次我真的找到了一處風水極好的福地。」
楊救貧看他如此振奮,便跟著他來到三僚村察看。
不料,楊救貧來到三僚村一看, 發現此處果然是一塊難能可貴的風水寶地。
這里不僅有著很多奇峰異石,還有茂密的樹林,可謂是一處依山傍水的好地方。
于是,楊救貧便帶著兩名弟子(曾文辿、廖均卿)來到了三僚村。
不過,在楊救貧定居之前,這一村莊并不叫做「三僚村」,屬于一處未經開放的山間村落。
雖然三僚村比較落后, 但楊救貧依然帶著弟子來此地,搭起茅棚就居住了起來。
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也被稱為「寮」,后此地取名為「三僚村」。
得到了三僚村這一塊寶地后,楊救貧也開始收徒傳業。
因為他擔心自己老后,無人繼承風水學,導致這一門玄學成了絕學。
所以,他便到四處宣傳風水學,吸引更多人前來學習。
在楊救貧的影響下,該村莊越來越多人學習風水。
幾乎成了家家戶戶必學的一門功課,甚至, 後來成了村里獨特的風水文化。
其中,三僚村多為曾文辿和廖均卿的后代,經過一代代的傳承,使得三僚村成了風水學的寶藏福地。
他們的子孫后代也不負眾望,對風水學頗有研究,專修《易經》的族人就數十位。
并且在明朝中期,這兩族人還根據風水學的知識。
不但對祖祠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葬,還在村里建造了多座廟宇和祠堂。
到了明朝后期,為了加強風水學文化的氛圍。
這兩族人又以風水學的知識在村里修建了4座廟宇,分別象征著木、火、金、水這四個方位。
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對「天人合一」的偉大思想。
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但三僚村的風水學文化依然盛行, 仍然有不少人在潛心學習風水知識。
因為在大體上,三僚村的風水學文化是以「子承父業」的形式傳承下去。
基本上組祖祖輩輩都有人從事風水這一行業,自然不會導致風水學出現絕學的局面。
根據記載, 三僚村約出了400多名風水大師。
正因為他們的存在,讓原本無人問津的三僚村,發展成了聞名于世界的「風水第一村」。
三僚村的風水大師的年收入更是令人大吃一驚!
雖然他們的年收入是根據個人的風水學水平來定的,但最低年收入可達5-6萬,最高達到200萬。
這龐大的數據實在是讓人羨慕不已。
但是,三僚村有一條硬性規定,無論風水大師賺取多少,都要貢獻到村莊的公共建設中。
這番舉動, 讓三僚村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到了2011年,三僚村被國家評為了4A級旅游景區。
三僚村作為中國風水文化的起源地,后以開設課業及建設旅游產業的方式。
宣傳和傳承傳統風水文化,使得風水學文化得以傳承下來。
關注我,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