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殉葬是一種野蠻而又古老的喪葬習慣,在中國,它開始于奴隸社會,全面終結于清朝中前期。
古人認為,人的肉體滅亡后,還有靈魂存在,可以生活在墳墓之下的另一個世界。因此,人死后,活著的人都會按照這個理念去安葬死者,即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為了讓尊貴的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不寂寞,保留在人間的權威,過得像在世時那麼舒服,就需要活人陪伴,也就是殉葬。
奴隸社會中,有條件用活人殉葬的,是大奴隸主。在河南安陽發掘的奴隸主墓葬中,就發現很多殉葬的奴隸,少的幾個,多則幾十個上百個,甚至二三百個。
比如殷墟一處大墓內,殉葬者超過164人,與墓主同穴就有96人。
奴隸主給奴隸設計的殉葬方式比較「講究」,有武士奴隸,他們的身邊放著刀劍;有駕車奴隸,他們的身邊放著車馬;還有的奴隸大概是負責養狗的,他們身邊有狗的骸骨。
當然,有的奴隸在得知自己要被殉葬的時候,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會進行反抗。
對于這些奴隸,只能將他們斬首之后再放到墳墓里,因此他們的尸骨和頭骨往往是分開放著的。
還有的奴隸則被捆綁起來,放到墳墓中,這些奴隸的手骨是反綁在身后的。
「國家」出現后,對殉葬制度情有獨鐘的,同樣是那些擁有生殺予奪大權,騎在普通民眾頭上作威作福的統治者。
他們活著的時候享有無上的特權,死的時候,也想把那些屬于自己的東西,如金銀珠寶、生活器皿、車馬轎輦,以及奴仆、姬妾、臣子、侍衛、士兵等,也都帶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繼續享用,繼續生前奢靡、腐化的生活。
前面我們說在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共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全部為年輕女子。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人稱為」科圣」的墨子在《墨子·節葬》篇中描述過當時殉葬的「規格」:
「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輿馬女樂皆具。」
大意是說,君王死的時候,要殺很多人殉葬,多則幾百人,少則也有數十人;文臣武將死的時候,也同樣要殺人殉葬,多則幾十個,少則幾個。殉葬的不僅僅是人,還可以是車馬、歌伎、舞女,按照生前待遇,一應俱全。
不光有地位的男人用活人殉葬,有權的太后也能享受這一待遇。
《戰國策·秦策》中記載說,秦國垂簾聽政的宣太后與大臣魏丑夫有染,而且愛得死去活來。宣太后病入膏肓時,想讓心愛的人魏丑夫給自己殉葬,好到陰間繼續纏綿。
魏丑夫得知后,極為不情愿,人家還想享受人間的幸福生活呢,于是就讓自己的好朋友庸芮前去勸說,讓太后收回成命。
庸芮說:「太后,人死后會不會有知覺?」
太后不知道是計,就實話實說:「人死了,哪還有什麼知覺,啥都不知道了唄。」
庸芮一聽暗喜,就對太后說:「既然您認為人死后是無知覺的,為什麼還要你深愛的人白白死去,做無謂的犧牲?」
「退一步講,即使人死了真的有知覺,你如果帶一個男人到陰間,先王、您老公也不會跟你善罷甘休啊。」
宣太后一聽,覺得有道理,只好放棄了讓魏丑夫殉葬的打算。
由此也可見,秦國統治者對于活人殉葬這項風俗,十分熱衷。關于這一點,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明文記載。
《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卒,葬雍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的人數就更多了,「從死者百七十七人」。
輕描淡寫的一個「從」死,葬送了多少家庭的淚水,讓這麼多的活人為君王殉葬,場面一定非常凄慘,哭聲一片。
不難想象,人殉確實太殘忍,以至于後來連有些統治者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因此在公元前三八四年,秦始皇的五世祖秦獻公,下令廢除殘忍的人殉制度。——《史記·秦本紀》說:「獻公元年,止從死。」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但是殉葬這一野蠻制度反而是死灰復燃、發揚光大。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詔說: 「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秦始皇后宮嬪妃,只要沒有生育子女的,全部打發去跟秦始皇走。
始皇的妃子到底有多少,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作為千古一帝的后宮,她們的數量是不會少的,統一六國后各國宮廷的寵妃宮人沒少往咸陽擄掠。而且秦始皇日理萬機,后宮沒有生孩子的女子也不計其數。
不光是后宮的嬪妃要為秦始皇殉葬,那些工匠也要留在陵墓里,永遠不能出去。—— 「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只有死人才能閉嘴,他們掌握的秘密太多了,王陵的地址、機關,統統是最高級別的國家機密。
到了西漢,活人殉葬制度漸漸消亡。
東漢末時,曹操和曹丕不但不要活人殉葬,而且還喪事簡辦,連金銀財寶都不讓往里面放。
但是到了宋朝和同時期的遼國,卻對活人殉葬恢復了熱衷,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后,就有一百多名大臣被拉來做殉葬。
在活人殉葬上,元朝統治者更甚,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死后,不但要百十名嬪妃跟著自己一塊死,送葬沿途遇到的人一個也別想活,因此送命的人成千上萬。
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個狠角色,搞起殉葬這一套時毫不手軟。
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恢死后,朱元璋即下令他家的諸王妃殉葬。
到了自己臨死時,朱元璋就立下遺囑: 凡是沒有生育過的嬪妃,都要跟朕走。
一般來說,因身體機能導致未生育的嬪妃很少,還不都是由于皇上冷落了人家,才導致她們沒有生孩子的。
或許朱元璋覺得這樣做也是對她們的一種人性化的安慰:朕活著的時候,沒有來得及寵幸你們,死后把你們帶走,彌補對你們的虧欠。
給朱元璋殉葬的人具體有多少,史書并無確切的記載。
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朱元璋死后有46名嬪妃陪葬,指的是死后跟皇上埋在同一個皇陵,并非殉葬,真正殉葬的不過十幾個宮人而已。
但事實應該是四十六妃中的未生育者在朱元璋駕崩后,都被按照名單給「安置」到皇陵之中。
可以想象這種哭喊聲震天,凄凄慘慘戚戚的空前場面。
雖不敢忤逆爺爺的殉葬遺囑,不過建文帝也有人性化的一面,他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彌補,對他們進行表彰和封賞。有十幾個人都因此接受了這種皇恩浩蕩,被授以「千戶」、「百戶」之職,而且是世襲,約等于他們的女兒或者妹妹、姐姐沒有白死。
到了十五世紀,明朝出了一個英明偉大的皇帝明英宗,即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剌俘虜後來又在奪門之變復辟的朱祁鎮。
這位宅心仁厚、歷經磨難的皇帝,在臨終時立下遺詔,廢除了野蠻的活人殉葬制度。
英宗之所以這樣「偉大」,除了他一生歷經坎坷之外,也有以下原因。
一是當年其父明宣宗朱瞻基生前曾有意讓朱祁鎮的生母孫皇后殉葬,讓朱祁鎮差一點在幼年失去母愛,因此對殉葬制度耿耿于懷。
二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后,其弟朱祁鈺登上皇位,對營救朱祁鎮之事不冷不熱,只有錢皇后始終不渝、致力于營救自己的夫君,為此不惜拿出自己全部積蓄,這讓朱祁鎮感動萬分。
而這個錢皇后美中不足,沒有子女,按照明朝殉葬制度,英宗死后,她肯定在劫難逃,要被安排殉葬。
英宗絕不忍心讓心愛的人受傷害,就在自己臨終時,下令廢除殉葬制度。
至此,殉葬制度在明朝算是壽終正寢。
進駐中原之前的女真人作為少數民族,卻一直保留有殉葬制度,不過殉葬人數很少,僅限于自己身邊,跟自己關系密切的人,無論有沒有生育。
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死時,大妃(多爾袞之母)和二庶妃被皇太極等人脅迫殉葬。可見這時候,殉葬也成為政治斗爭的一個手段,究竟殉葬與否,就看自己的兒子有沒有出息。
不過由于明朝已經廢除了殉葬制度,清朝統治者也不得不入鄉隨俗。
因此,順治皇帝駕崩后,再也沒有人殉葬。說起來在順治帝死后,倒是有一個妃子殉葬,不過人家是自愿的。
這個妃子名叫貞妃,是董鄂妃的妹妹,順治活著的時候獨寵董鄂妃,遭到孝莊太后嫉恨。董鄂妃去世后,順治帝思念成病,年紀輕輕就駕崩了,貞妃擔心孝莊太后遷怒于自己的家族,就主動提出給順治殉葬。
1673年,康熙帝發布命令,徹底廢除活人殉葬之惡習。因此,貞妃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殉葬的妃嬪。
至此,綿延兩千年封建王朝時代的野蠻殉葬制度徹底終結。
正常人在有水卻沒有食物的情況下,至多能活十來天。而墳墓中不但沒有食物,也不會有水,因此,殉葬的人最多存活幾天而已。
但是我們別忘了還有一點,統治者為了讓自己的尸體不腐爛,不但要密封陵墓,連棺木也是要進行密封的。
而且陵墓不但要防腐,還要防水,如果陵墓不密封好的話,里面肯定會進水。如此一來,當時負責施工的官員就會被問責,掉腦袋是板上釘釘的事。
因此,哪怕那些監工的人在事關百姓的防洪工程施工中弄虛作假,在皇陵施工中絕對盡職盡責,不會建成豆腐渣工程。
在陵墓里不通風、不透氣的情況下,能活一周的恐怕就是奇跡了。
再說了,陵墓里陰森恐怖,那些妃子個個都是金枝玉葉,不悶死也被嚇死了。
需要說明的是,那些殉葬的嬪妃肯定不是挖個坑隨便埋了,人是要被放入棺木之中,如此狹窄的密閉空間,存活的時間只怕會數以分鐘計。
合理想象一下,嬪妃們剛殉葬之后的前幾分鐘,陵墓深處到處充滿著哭泣聲和呼叫聲,偶爾還來上一陣幽幽嘆息,一個小時之后,便永遠沒有了聲息。
其實皇帝和王陵面積很大,江蘇盱眙江都王陵占地面積25萬平方公尺,主陵墓面積少說數百平方公尺,加上上面厚度動輒數十米的封土,即使棺木密封程度再差,里面有人哭,外面也聽不見。
所謂哭聲,只是人們的猜想,或者幻覺。
其實,名義上是活人殉葬,但是當她們人進入陵墓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已經故去了。
封建社會殉葬的人,出于人道主義,大都是在地面上咽氣之后再放進去的,很少會直接讓活人進入陵墓。
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樣的場景:
皇帝下葬,文武百官表情沉痛,為失去一國之君而難過萬分。
這時候,殉葬的嬪妃們突然開始掙扎,手舞足蹈,還哭嚎亂叫,文武百官明明還都沉浸在莊重的儀式中,十分破壞氣氛,個別史官再秉筆直言吐槽一番如何如何不人道,橫生許多枝節,純粹添亂。
如此一來,葬禮就會淪為很不嚴肅的鬧劇。
此情此景,你讓皇子們情何以堪?讓皇族們丟不丟臉?
真實的嬪妃給皇帝殉葬,流程到底是怎樣的?
如何處置那些為皇帝殉葬的嬪妃,其實沒有統一標準。
有的是給那些嬪妃灌注水銀,活活將她們給毒死。水銀可以引起汞中毒,破壞消化道,而水銀殺人,不會毀容,可以讓人栩栩如生,讓死去的皇帝看到后「賞心悅目」。
因此,這種說法也最為靠譜。
也有的人說,是用白綾,把那些在冊的妃嬪活活勒死。這樣的話,嬪妃有的眼睛突出,有的鼻歪嘴斜,面目可憎,非常恐怖,升天的皇帝看了之后感覺必定不爽。
但根據《朝鮮李朝世宗實錄》記載,明成祖的殉葬嬪妃確實是吊死的。
「帝(明成祖朱棣)崩,宮人殉葬者三十余人。當死之日,皆餉之于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于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大意是說,先讓殉葬妃女站到小床上,讓她們脖子伸進繩套,之后太監猛地一下把她們腳下的小床踢走或抽走。
在此之前,朱棣的大兒子明仁宗朱高熾,還親自到場,對她們表示慰問,與小媽們依依惜別。
其實朱高熾是不是來真情話別的,而是來「監刑」的,怕有人收了黑錢,對這些妃子網開一面,無法讓父皇如意。
這一次,兩個朝鮮選獻進宮的美女韓氏和崔氏,也都處死了。
韓氏在朝鮮沒有聽說過這風俗,因此一點都不淡定,她臨死前拼命哭喊,「媽媽,女兒走了!媽媽,女兒去了!」
還未等她把話說完,太監就毫不留情抽去了她腳下的小床。
其狀之慘,不忍直視,是不折不扣的反人類行為。
明英宗果斷廢除了這一不人道的制度,獲得當世和后世人民的一致贊譽—— 「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