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衛綰,很多人說那個是庸人,在位置上乏善可陳、毫無建樹,不知道為什麼漢景帝會選擇他,去做漢武帝劉徹的老師?況且衛綰回答不過是一馬夫出身而已,哪有淵博一的學識,有什麼資格教授太子劉徹儒學呢?但我要說的是,莫以出身論英雄,夏侯嬰也是車夫,卻可以稱為太仆,是劉邦和劉盈最信任的人,他有什麼突出的能力嗎?除了忠誠外,治軍無能,治世無策,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突出之處吧!
衛綰在漢文帝時,以郎官的身份入仕,最突出的能力,就是駕馭馬車的技術十分出色,因此得到了漢文帝的賞識。看到這里你會想到有一門手藝和技能,是多麼重要的事情,車夫和司機類似,這個職業被很多人看不上,但是夏侯嬰和衛綰就憑借了駕馭之術,獲得了劉邦和劉恒的賞識。因此說貨賣帝王家,你的能力要有合適的平台,才能展現其價值。這也可以解釋我們現實的職場上,為什麼很多領導的司機也可以做到中層,你服務的對象不同,得到的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衛綰這個人低調,從來不多說話,也不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只有皇帝問他的時候,他才會說話,而且說的話都很有分寸,最為常見的回答是:「這件事全憑陛下決斷,臣聽命!」實際上很多時候,領導讓你對某個事情發表意見,他自己內心早就有了決定,讓大家暢所欲言,不過是搞一個民主的假象罷了。結果有的人就當真了,噼里啪啦的說了一大堆,結果是觸到了領導的肺管子上。
舉個例子,當漢景帝在朝會上讓晁錯說一說「削藩」之策,內心早就已經篤定了要實施,讓大家言者無罪,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結果大家都沒說話,竇嬰出來說了一通,言辭鑿鑿幾乎讓晁錯吃癟,結果漢景帝劉啟露出了他的獠牙,「這件事看上去是件好事,就這麼定了!」領導早都拍板了的事情,本來就沒打算聽你們什麼意見,你們舉手同意就行了,還當真了!竇嬰這個人能力突出,但是從來就不得漢景帝劉啟的賞識,那是有原因的。七王之亂爆發,一開始時竇嬰看起了熱鬧,說自己身體有病,沒辦法做什麼,後來竇太后親自登門,竇嬰才勉為其難的出山,并且立刻推薦了兩個人,并說:「陛下,您讓我去鎮守洛陽,但您能夠給我的兵力顯然是不足的,因此您要啟用兩個人,否則我就無法奉詔行事!」
漢景帝尷尬的笑了,「竇嬰,看來還是你們家老太太有用,比我這個皇帝還有用呀!你畢竟是竇氏子孫,而后才是我劉啟的大臣!別人都是以威取信,而你竇嬰不同,你是以信取威!」看上去漢景帝是把竇嬰夸贊了一番,實際上漢景帝的話里面暗藏玄機,竇嬰不是自己的好臣子,而是竇氏的好族人!得到領導這個評價,你說對竇嬰來講,是喜是憂呢?竇嬰給了漢景帝一個十分干脆的回答,只有區區三個字,「謝陛下!」
漢景帝想廢了太子劉榮,但是他也是有所顧忌的,因為太子太傅正是這個頭鐵的竇嬰,況且周亞夫也是劉榮的支持者,而周亞夫手握天下兵權,稍有不慎可能就會釀成激變,你說該怎麼辦?漢景帝想到了衛綰,他立刻召見了衛綰,當然地點不是大殿,那里人多嘴雜,而漢景帝要和衛綰談的是機要大事!在馬車上,漢景帝劉啟對衛綰說:「衛綰,我記得你是郎官出身,因為駕駛技術出眾,而被文皇帝信用,文皇帝去世前,曾經對我說過你,說你是個可以信任和倚重的人!」衛綰沒有抬頭,漢景帝接著說:「當初我做太子的時候,有一次曾經邀請群臣,只有你衛綰沒有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呀?」衛綰連忙回答:「陛下,當時下臣有病,沒辦法前往,請陛下恕罪!」
「我不是要糾你的舊事,這次是想讓你出山,擔任中尉之職!」漢景帝沒有繼續說下去,他想看看衛綰的反應,但衛綰還是沒有說話,低著頭以示恭敬。「很多大臣無視天恩,總是把皇帝賞賜的東西拿去換錢換地,聽說文皇帝曾賜給你六把劍,不知道是否還在呀!」衛綰連忙回答說:「陛下,六把劍都在,都在家里的正堂上供奉著,并且定期去擦拭,不敢忘記文皇帝的皇恩浩蕩!」漢景帝劉啟一愣,「真的?來人,馬上去衛綰家!」漢景帝要看看衛綰說的是不是真的,如果只是巧言吝嗇,衛綰恐怕就會落個欺君之罪,立刻人頭落地了!衛綰胸有成竹,他并不擔心漢景帝查驗,因為他早有準備。
看著懸掛在正堂墻上的六把劍,漢景帝連連點頭,「拿劍來!」他令左右又拿來了一把劍,并親手把它遞到衛綰手上,「衛綰,寡人也賜給你一把劍,不過這把劍不是讓你掛在墻上的,而是讓你握在手里的,你懂得朕的意思嗎?」衛綰聽了點頭說:「陛下,臣立刻出發,親自對北軍中的宿衛進行篩選,把當初跟從我參加了平定‘七王之亂’的精銳,都安排在您的身側作為護衛之人! 」漢景帝點了點頭,「看來先帝看人的陽光很準,你衛綰確是是個可以信任的人!」衛綰有的是資源,北軍中大多數將校,都是衛綰的老部下,只有衛綰才能控制住北軍,防備周亞夫等人可能發生的鋌而走險!
第二天一早,漢景帝特意檢查了一下北軍的防務,衛綰干的不錯,他衣不解帶把北軍中重要位置,都換成了合適的人。太尉周亞夫的勢力,被徹底清除出了北軍,漢景帝滿意的點了點頭,「衛綰,你這身鎧甲不錯,能借給朕嗎?」衛綰躬身行禮道:「陛下,臣的鎧甲您恐怕不合身!」漢景帝劉啟大笑,「沒有關系的,你喜歡脫下來,給我換上吧!」當漢景帝劉啟出現在群臣面前時,連周亞夫和竇嬰都震驚了,這位沒有出過宮闈的皇帝,竟然身穿一身戎裝!「今天朝會只議一件事,就是我要廢太子劉榮,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都說說,今天言者無罪!」
周亞夫立刻起身道:「陛下,自古以來廢長立幼都是取禍之道,不知道陛下為什麼突然要廢太子!臣認為此事需要從長計議才好!」漢景帝沒有回答,而是把目光看向了竇嬰,「太子太傅,你是劉榮的老師,你說說看?」竇嬰站了起來,「臣是劉榮的老師,但是我說的話,是為國不為私的,劉榮敦厚仁慈,并沒有什麼錯誤,況且太子是國家的根基,陛下廢太子,又沒有合適的理由,我怕天下人不服!」漢景帝劉啟冷哼了一聲,「不服,是天下人不服,還是你這個太子太傅不服呀!」漢景帝說:「我就要這麼做,你們誰支持,誰反對,我今天倒是要看看,這大漢天下還是不是我這個皇帝說了算!」周亞夫立刻回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水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切都有陛下決定!」「既然這麼說的話,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立刻離開京城,不允許停留,周亞夫改任丞相,原丞相陶青年事已高,又身體多病,朕特許其回鄉養病!至于太尉一職嘛,從今天起大漢不設太尉,這個兵權嘛?我自己先管幾天吧!」漢景帝說要,看了看竇嬰鐵青著的臉,露出了笑意……
到了這一刻,大家估計才看清漢景帝啟用衛綰的目的,控制北軍保護自己安全,防止周亞夫異動,同時自己掌控兵權,讓周亞夫去做丞相,把周亞夫架空。至于竇嬰,漢景帝倒是不擔心的,只不過他肯定會有怨氣,沒什麼,是老虎也得給我趴著,是蛟龍也得給我窩著!領導把你安排在一個你不合適的位置上,就算是個高位,也不是器重你的表現!周亞夫統兵領將沒問題,讓他做丞相,卻是對牛彈琴一竅不通!丞相陶青被勸退了,竇嬰被打壓了,漢景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支持太子劉榮的勢力連根拔起,你能說這位皇帝不厲害嗎?
衛綰不久就被免職,因為他不夠狠辣,漢景帝讓他回家休養,另外找了一個狠人蒼鷹郅都,來處理太子劉榮一案。但不久后衛綰再次進入大家的視線,這次他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漢景帝指定衛綰做了太子太傅,要他教授劉徹儒學。而接替衛綰的郅都,由于辦理劉榮一案導致劉榮自盡,觸怒了竇太后,被漢景帝罷免。當漢景帝劉啟問大家誰是中尉的合適人選時,每個人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周亞夫說:「陛下,我認為韓頹當比較合適!」漢景帝沒接話,而是對竇嬰說:「魏其侯,你看呢?」「我認為欒布比較合適!」「韓頹當?欒布?」漢景帝劉啟回過頭來,看了看身為太子太傅的衛綰,「衛綰,這件事你怎麼看?」衛綰回答:「陛下,作為太子太傅,我的任務是督導太子讀書,至于誰適合做中尉的問題,這種事還是請皇帝陛下自己定奪吧!」
實際上,漢景帝問誰合適前,早就有了打算,問你意見也就是走個過場,周亞夫也好,竇嬰也好,他們的聰明都顯露在外面,而衛綰的智慧包藏在沉默之中。果然,漢景帝說:「中尉這個位置負責北軍,主管京城的宿衛,必須要果斷,做事絕對不能拖泥帶水!我看濟南尉寧成就很好,來人傳旨,召寧成進京擔任中尉之職!」周亞夫和竇嬰兩個人這個氣呀!他們兩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好齊聲說:「陛下圣明!」周亞夫,竇嬰這兩個人,漢景帝劉啟都很不喜歡,他們一個是周勃之子,是出了名的跋扈將軍,另外一個則是氣焰囂張的外戚。但是這兩個人又不得不用,因為他們屬于那種既有能力、又有資源的人。有他們在,漢景帝就可以制衡梁王劉武,保持政治上的均衡。
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忠臣,他就是蒼鷹郅都,蒼鷹郅都是個干吏,而且是個堅持原則的孤臣,他不畏強暴,做他人所不能為之事,主要替漢景帝處置了廢太子劉榮和梁王劉武,并且把雁門關搞得固若金湯,還是不是對匈奴人搞搞突襲,令彪悍的匈奴人也為之色變。但到了一定的時候,就算漢景帝確實舍不得他也得舍棄,因為竇太后想要他的命!衛綰這類人在常人眼里看,就是個無所作為的人。但是漢景帝喜歡,衛綰這樣的人可以做到:不該說的一句不說,不該問的一句不問,堅決執行漢景帝的決定,時時刻刻想著替領導分憂!讓衛綰做太子劉徹的老師,本來竇太后是不同意的,因為衛綰精通的是儒學,而不是竇太后推崇的黃老之術。
于是竇太后安排汲黯做太子洗馬,教授劉徹黃老之術和無為而治的道理,劉徹很不滿,于是故意逃課,卻被漢景帝抓了回來。劉徹說:「兒臣實在是認為儒學和老學相互矛盾,導致我無所適從!」漢景帝看了看衛綰和汲黯,對他們說:「你們怎麼看?」衛綰說:「我只學過儒學,不好評價老學,因為我是一竅不通呀!」漢景帝說:「對,這個事情,得找個學識淵博的人來說說,這樣吧,安排太學的那些博士們來討論一下!」于是博士轅固出馬,把老學說了個一無是處,這下激怒了竇太后,她讓人把轅固放到了野豬圈,差點要了轅固的命。本來被放進野豬圈的人,應該是衛綰,如果他出面討論,恐怕他這個太子太傅就做不成了。他用自己不懂老學的借口,躲過了一次災禍!衛綰精通儒學不假,但你說他對老學一竅不通,那可是糊弄鬼呀!
當竇太后通過程不識,向衛綰傳遞消息時,衛綰就知道自己不能繼續在京城待下去了,自己這個建陵侯,到了必須要退的時候。知進退,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是儒家,而衛綰是知其不可而不為!這種以退為進、明哲保身的道理,可不是儒家之學所倡導的!當漢武帝搞「建元革新」失敗時,田蚡、竇嬰被罷免,趙綰、王臧自盡,漢武帝也開始自暴自棄時,衛綰才露出了他的本來面目,他以布衣之身,直入宮闈重地,如入無人之境,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他對漢武帝說:「陛下,如今強弱不成比例,爭只能是輸,不爭才不會輸,如今之計,要退,集勢而不用力,石頭只有在高處安防時,才能發揮出它雷霆萬鈞的作用!」漢武帝笑了,問道:「老師,儒學好像沒有這些吧?」衛綰說:「陛下,學問要用到實處才有用,沒有什麼學問可以應付所有的事,做君主廣納人才,兼容并包才行!先帝身邊也是各類人才都有,這個時候到道家的不爭是爭,就有作用了!」
我們很多時候,總是會抱怨,為什麼自己兢兢業業,還是沒辦法得到升遷,而那些不如我的平庸之人,為何會平步青云?看了衛綰的經歷,你就會懂了,你看到的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是你看不到,也不想看的,而那些才是決定你和他人差距的關鍵,有資源,通人情,知進退,比你認為的業務能力,可是要強的多得多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