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俠侶》中的主角無疑是後來的「神雕大俠」楊過,畢竟書名他就占了一半,不過作為前作《射雕英雄傳》中的主角,郭靖也有極高的存在感,甚至可以說若是沒有他的悉心指導,楊過絕不可能走上正道,成為大俠。
可除了郭靖與楊過這二人之外,其實書中還有一個角色像極了主角,那人便是「老頑童」周伯通。
作為同樣是在前作中登場過的人物,老頑童早已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與郭靖還是結拜兄弟,到了《神雕俠侶》中,他又與小龍女成了亦師亦友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書末的第三次華山論劍時,他居然能力壓兩位主角成為五絕之首,可見他的地位是稍高于其他角色的。
(郭靖劇照)
但說來奇怪,如此重要的角色,金庸為何對他的結局避而不談?這事或許與他後來收的徒兒有關。
周伯通這個角色雖然從來都沒有被賦予「主角」的身份,但他的故事足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實筆者并不喜歡這個角色,就因為他那「老頑童」的名號似乎成了他為所欲為的借口一般,早年間他隨師兄去大理皇宮交換武功,人家王重陽與段智興在交換武功,他卻與瑛姑勾搭在一起,二人生米煮成熟飯之后,他又不愿意負責,難道就因為他自詡「老頑童」就可以這樣?顯然難以服眾。
(楊過劇照)
但在這個強者為尊的世界里,他的武功水平卻是沒得黑的,且不說射雕時代的他有多強,至少神雕時代的他已經趕超了黃藥師、一燈大師這些老五絕了,就連新生代的郭靖與楊過這兩位主角也被他比了下去。
所以在第三次華山論劍時,黃藥師將他推舉為五絕之首,而且理由足以說服在場的所有人:「我黃老邪對‘名’淡薄,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只有你,卻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了。 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五絕之中,以你居首!」
可見周伯通在金庸心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不過如此重要的角色,金庸為何連結局都沒有安排?
諸如楊過、郭靖、郭芙、郭襄、黃藥師等人的事跡都有在《倚天屠龍記》中被提及,而周伯通則下落不明,他去哪了?
關于周伯通的去向,有幾種可能性。
其一是退隱江湖。
當年周伯通其實早已過上了閑云野鶴般的日子,他藏身百花谷中,研究著小龍女傳他的御蜂術,若不是楊過前去調解他與瑛姑、一燈大師的矛盾,他都未必會再出山,所以在群雄散場之后,他的確是有可能回到百花谷頤養天年的。
(周伯通、瑛姑劇照)
其二則是協助郭靖守城。
老頑童向來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那百花谷的日子固然滋潤,但時間一久,也難免讓他覺得枯燥無味,再加上他與郭靖是結拜兄弟,兄弟有難,他怎能不會幫忙。
在《神雕俠侶》書末的那次襄陽大戰之中,周伯通就有了戰死沙場的覺悟,他也了解到了蒙古大軍侵吞大宋的野心,所以他完全有可能與郭靖一同戰死沙場。
但除了前兩種可能之外,還有第三種可能,不過這事就要結合他的弟子來看了。
在《神雕俠侶》中,周伯通就已經收過耶律齊這弟子,除此之外,但很明顯,筆者本文所指的那弟子不是耶律齊,而是一位比張無忌還強,甚至連張無忌見了都要行跪拜之禮的高手,不賣關子,那人便是張三豐。
(周伯通劇照)
《神雕俠侶》末尾的第三次華山論劍之時,張三豐就與周伯通有過一面之緣,只是那時金庸為了凸顯楊過的主角地位,把「指點后輩」的任務交給了楊過,之后楊過便傳了張三豐三招,讓張三豐茅塞頓開。
那憑什麼說後來周伯通也收了張三豐為徒呢?
其實很簡單,要知道張三豐這個角色是有歷史原型的,而金庸向來喜歡對這些有歷史原型的人物在原型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而張三豐的崛起是與一位名為「火龍真人」的高人有關的。
比如《三豐全書·三豐先生本傳汪錫齡敬述》中就有提到過:「元延祐年間,張三豐六十七歲, 入終南山修煉, 拜火龍真人為師,得金丹之旨。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游訪,兼頗好善,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周伯通、全真教劇照)
金庸筆下可沒有出現過「火龍真人」,這人會是誰?其中「終南山」三字很關鍵,那不就是全真教所在的位置嗎?
如果後來的周伯通是重歸全真教,并且遇上了前來拜師的張三豐,是否一切就說得通了呢?
當然,書中還有更確鑿的證據。
張三豐後來最引以為傲的武功無疑就是太極神功了,但他并非第一個提出「太極」概念的,而周伯通恰恰就是第一個使用「太極勁」的人。
比如他在大鬧蒙古軍營時就展現過這麼一招:「 那盤子平平地貼著桌面飛來,對準了一盤烤羊肉一撞,那盤羊肉便向老人飛去,牛肉盤在桌上轉了幾個圈子,停住不動。原來他使的是股‘太極勁’,如太極圖一般周而復始,連綿不斷,若在空曠處擲出盤子,那盤就會繞身兜圈。」
你看,這不就與張三豐的太極理念一樣嗎?
(張三豐劇照)
如此看來,周伯通最終的去向應該是回到了重陽宮,化名「火龍真人」,而一心求道的張三豐則在此處拜了周伯通為師,只是這樣的改編難免讓張三豐的武林地位下降,要知道后世武林人士可是稱他為古今第一宗師的,所以金庸對這段關系避而不談,也合情合理。
不得不說,若不懂點兒歷史典故,還真不一定能讀到「完整的」金庸的故事,當然,這些細節都屬于「彩蛋」,并不影響讀者理解故事的主線劇情,只能說金庸的確是在創作上下足了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