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娛樂明星
熱點新聞
影視新聞
历史故事
綜合推薦
老照片
奇聞趣事
明星
星座课堂
佛緣佛語
搞笑故事
插畫趣聞
情感百態
生活小妙招
全部
    
漢武帝登基之后,為何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到底是怎麼想的
2023/05/14

公元前134年,就在竇太后去世不到一年,漢武帝剛剛親政后不久。一代大儒董仲舒,便正式向漢武帝上書,請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而漢武帝看過董仲舒的上書之后,最終決定,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正式把儒學,作為漢朝的治國思想。而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則是開始被逐漸摒棄,成了思想界的‘非主流’。

漢武帝‘罷黜百家’這件事,不光在西漢歷史上,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標志性事件。就算拿到整個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下,這也是能夠排進前十的大事件。因為自此之后,儒家學問就成了標準答案。此后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歷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在照抄這個答案。

但同時,這個選擇,也從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后世思想的發展,給后世的思想界,增加了一副巨大的枷鎖。所以后世很多人,都覺得董仲舒才是那個扼殺思想進步的罪魁禍首,應該為後來很多事情負責。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董仲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當時董仲舒會提出這樣的建議?為什麼漢武帝最后又采納了董仲舒的提議呢?

這事,我們還得從中國思想的發展史開始說起。

很久很久以前,大概還在奴隸制社會期間,很多聰明的古人,其實就已經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生活,才能讓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

簡單來說,他們想讓更多的人,可以過得更好一些。

基于這個目的,夏商周三代的先賢,各自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夏朝給出了國家的雛形,商朝給出了鬼神崇拜的答案,周朝則是給出了系統的分封制。

第一個真正把奴隸制時代的規則,徹底搞明白的人,其實就是歷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周公。周公在前人的基礎上,思考奴隸制社會環境下,什麼樣的國家體制最合理。最后,周公給出的答案,就是周禮,以及周朝的分封制。

客觀來說,在奴隸制社會,周公給出的這個答案,其實已經是最合理的答案了。哪怕拿到今天,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也是當時那種生產力條件下,最合理的答案。周公的答案,可以確保天下長期穩定,大部分地區和百姓免于戰爭,遇到外敵也有能力抵抗和反擊。

所以,在西周時期,中國的奴隸制社會,逐漸發展到了頂點。

但是接下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之后,隨著生產力進一步提升,社會開始逐漸進入了封建制社會階段。周公給出的這個標準答案,開始逐漸不適用了。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多新的問題開始逐漸凸顯出來。地方諸侯征戰不休,底層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接下來,又有一大批聰明人,開始思考新的標準答案。

就這樣,從春秋后期到戰國時代結束,諸子百家開始紛紛出現,并且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道家給出的答案,是無為而治;儒家給出的答案,是克己復禮;墨家給出的答案,是兼愛非攻;法家給出的答案,是富國強兵、以法治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相對比較極端的思想家。比如說楊朱主張‘貴己’,做事不拔一毛,不取一毫。再比如鄒子提出陰陽五行的概念,主張所有人都應該順應天地的變化,別跟老天爺擰著來。

這些思想,對于后世來說,都是極為寶貴的財富。而在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的國君,也覺得這些思想很有價值,開始紛紛采納這些思想,作為治國的思想。

但是後來,大家逐漸發現,諸子百家當中的絕大多數思想,其實都有很大的缺陷。包括儒道墨法這四大顯學,同樣也有各自的弊端。

這些哲學思想,都有自己的可取之處。但同時,這些思想,都無法成為那個新的標準答案。就比如說楊朱的貴己思想,人人不拔一毛,這或許比較容易。但是想要讓大家都不取一毫,這就很難了。

再比如說陰陽家的五行學說,順應天時,這當然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到底該怎麼順應天時,如果有人不順應天時怎麼辦?這事就不好說了。

所以,到了戰國后期,儒道墨法四大顯學,逐漸進入了決賽圈。這四種思想體系,雖然也有各自的弊端,但至少這幾種思想體系,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然后接下來,歷史就開始不斷試錯了。

最先出局的,其實是儒家和墨家。在戰國初期的時候,也曾經有很多諸侯國國君,采納了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作為治國根本。但是很快,大家發現這兩種思想,都會帶來巨大的問題。儒家的規矩禮儀,不符合諸侯國爭霸的需求。而墨家反對戰爭的思想,同樣也不適合諸侯國進行爭霸吞并。

所以後來,很多國家紛紛采取了法家思想,并且進行變法改革。

最后,推行法家思想最成功的秦國,成了最后的勝利者,并且最終統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

然而秦朝開國之后,法家依然沒有成為最后的勝利者。因為秦朝開國之后,大家很快發現,法家的思想,雖然可以幫秦國統一天下,但是卻無法完美統治國家,國家內部依然會有很多問題。

所以最后,沒能及時調整治國理念的秦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十多年而已。

而秦朝滅亡之后,接下來漢朝開國。因為之前的幾個思想,都已經被確定存在很大的問題。所以漢朝開國之后,漢朝高層選擇了黃老思想,選擇了無為而治。

再之后,從漢朝開國,一直到文景之治,漢朝花了五六十年的時間,證明了一件事:無為而治的思想,也不是最完美的。

簡單來說,在推行黃老思想的狀態下,政府長期無為而治。初期的時候,因為政府管理比較少,經濟會飛速發展,老百姓也生活的比較自由。

但是時間長了之后,大家逐漸發現:當政府長期不作為的時候,個體間的自由,也會相互妨礙。而這種情況出現后,高層權貴的自由,往往就會比普通百姓的自由更大,而且會妨礙到底層百姓的自由。

在這種狀態下,地方豪強迅速崛起,中央政府對于地方的控制,開始逐漸變弱。同時,社會的倫理道德,開始逐漸崩塌。因為只要政府做的事情比較少,只要不違法,政府基本上不會管你。這樣一來,很多人就會在法律邊緣不斷試探,做出很多奇葩的事情。

所以到了文景之治后期,大家逐漸意識到:原來黃老思想,也是有問題的。大范圍推崇無為而治,或許也不可取。

但這樣一來,大家就發現了一個很尷尬的事情:似乎所有諸子百家的思想,都無法解決當下的問題,都無法成為那個標準答案。那麼接下來,國家到底該采用什麼樣的制度和思想,來治理國家呢?

那個封建社會體制下的標準答案,到底是什麼呢?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很多有識之士,開始思考一個新的問題:既然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弊端。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融合百家之所長,把諸子百家的長處,都給融合起來。然后把這其中不利于治國的思想,徹底摒棄掉。

如此一來,這種被融合的思想,不就是最后的標準答案了嗎?

就這樣,很多有識之士,開始逐漸思考,如何融合諸子百家的思想。大家開始思考,到底哪些思想應該被摒棄,哪些應該被繼承。

最先開始搞這個工作的,其實是戰國時期的那座稷下學宮。準確來說,其實就是荀子管事期間的稷下學宮。

荀子作為一代大儒,曾經在齊國的稷下學宮,擔任了幾十年的校長。而荀子管事期間,稷下學宮對各種思想,都不抵觸,而且鼓勵大家進行討論和實踐。

就是在這座稷下學宮當中,諸子百家的思想者,開始進行各種論戰。在論證期間,大家的思想開始逐漸融合,彼此之間取長補短。

而接下來,荀子有一大堆學生,這些學生,後來也繼承了荀子的治學特點,開始不再抵觸其他學派的思想。在這些學生當中,有三個比較關鍵。一個叫韓非,一個叫李斯,還有一個叫張蒼。

後來,韓非成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斯則是進一步成了秦朝的丞相。至于張蒼,則是自西漢初期,擔任了十多年的國家財政部長,然后又在漢文帝時期,干了十四年的丞相。

正是因為荀子的這些弟子,長期掌握權力,有機會去在實際環境下,檢驗各種討論的結果。大家逐漸通過實踐,發現哪些思想不利于長期穩定,哪些思想應該繼承。

就這樣,經過幾十年的融合之后,到了漢文帝在位后期,少部分社會精英,終于達成了共識。大家發現:最好的標準答案,其實就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為主,法家思想作為根本,融合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

第一個把這事說出來的人,就是張蒼的學生,荀子的徒孫,漢朝的著名策論家,賈誼。

作為一個天生的政治家,賈誼不但意識到當時漢朝面對的三大難題,給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而且還對社會思想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而賈誼提出這種方案之后,很多學者開始迅速意識到,賈誼應該是對的!

所以接下來,大家開始在賈誼提出的方案之上,進行各種細化。

這就為接下來漢武帝‘罷黜百家’,奠定了基礎。

當然,賈誼只是開了個頭,然后就英年早逝了。接下來,又有很多學者,尤其是很多儒家學者,開始積極進行討論。就這樣,到了文景之治后期,尤其是到了漢景帝臨終之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張進行思想改革。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董仲舒出場了。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出生于今天的河北衡水地區。董仲舒出生的時候,漢文帝才剛剛登基一年,正是文景之治剛開始的時候。

所以,董仲舒沒有經歷過秦末漢初的那些戰爭,從他有記憶開始,國家就是推行黃老思想。而在董仲舒逐漸長大的過程當中,董仲舒也見識到了很多推行黃老思想的弊端。

因為董仲舒出生于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家里藏書比較多。所以董仲舒長大之后,董仲舒就得以博覽群書,接觸諸子百家的各種思想。所以嚴格來說,董仲舒雖然是一個儒家學者,但卻同時掌握了很多其他學派的思想。

除此之外,據野史傳聞,董仲舒早年曾經短暫求學于賈誼,算是賈誼的半個學生。這事在正史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後來董仲舒主張的思想來看,確實和賈誼高度相似。

所以,董仲舒有可能不是賈誼的學生,但他卻肯定深受賈誼的影響。

就這樣,到了董仲舒三十歲的時候,他已經成了非常有名的學者。此時已經是文景之治的下半場,七國之亂都已經被平定好幾年了,天下太平。所以後來,董仲舒就開始在家里開辦學堂,公開招收學生,講授學問。

這事其實挺重要的。

從後來的歷史來看,董仲舒做老師的這些年,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而且,這些學生,後來也都進入了漢朝高層做官,有些甚至成了諸侯國的丞相。而這些學生,因為受教于董仲舒,自然也就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

這就為後來漢朝大規模推行‘罷黜百家’,埋下了一個伏筆。

而接下來,因為董仲舒越來越有名,所以後來,董仲舒就被漢朝中央征召,前往京城擔任博士。擔任博士之后,董仲舒繼續從事教育事業,名氣也越來越大。所以漸漸地,以董仲舒為首的這個學派,就開始逐漸壯大。

而這個學派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根本,融合百家所長,推行一種更適合治國的思想體系。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之后,漢景帝去世,然后漢武帝登基。

漢武帝登基之后,因為比較年輕,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在這之后,漢武帝第一時間提拔了幾位大儒,打算先開始更改治國思想。但是沒想到的是,當時漢朝高層,以竇太后為首的一群人,卻持堅決反對態度。

在這場斗爭當中,沒有真正的反派。漢武帝是想解決黃老思想帶來的弊端,打算統一國家思想,這樣未來才好和匈奴打仗。而竇太后出生于秦末漢初,經歷過戰爭,她就會覺得黃老思想更合適。哪怕存在一些弊端,也是最合適的治國理念。

因為漢武帝比較年輕,而竇太后在朝中權勢比較大。所以最后,這場改革只能以失敗告終。連帶著漢武帝提拔的那些大儒,也都被紛紛株連,甚至死在了監獄里。

這場失敗的改革,后世史稱建元新政。

在這場改革當中,董仲舒并沒有參與。后世史學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董仲舒的思想,和其他儒家學派的學者,還是有些許不同。董仲舒提倡的儒家思想,是要融合百家學問。而其他很多儒家學者,則是堅持所謂的正統儒家傳承,雙方存在很大的差異。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建元新政期間,董仲舒并沒有參與,後來也就得以逃過一劫。

而接下來,又過了六年之后,隨著那位竇太后去世,漢武帝真正開始獨掌大權。在這之后,漢武帝就又開始想著改革的事情。

就是在這個時候,董仲舒站了出來,開始向漢武帝上書,提出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一年,董仲舒46歲,漢武帝23歲。

當時漢武帝公開舉行了幾場策問,很多學派的學者,都參加了這場策問。而在這幾場策問當中,漢武帝提出的主要問題,就是‘天人關系問題’。而對于漢武帝的問題,董仲舒給出的答案,最讓漢武帝滿意,所以就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

然后,董仲舒就有機會,把自己的一整套思想,都介紹給漢武帝。

請注意,董仲舒的思想,和正統的儒家思想,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準確來說,董仲舒是以儒家學說為主,吸收了其他各個學派的長處,形成了一套最合理的治國思想。

比如說,董仲舒吸收了陰陽家‘陰陽五行’的思想,提出了君權天授,解釋了天人感應的思想。再比如,董仲舒也吸收了道家和墨家的一部分思想,同時也主張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禮制。

當然,這套思想的根本,還是儒家思想。在董仲舒的理論當中,天人感應、大一統,以及三綱五常等思想,或許來自于不同的學派,但是最終,他們都是以儒家思想的形式體現出來。

當漢武帝聽完董仲舒的全部思想之后,漢武帝瞬間意識到:這很有可能就是大家一直在追尋的標準答案!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董仲舒的這套思想,其實有點愚昧落后。比如說所謂的君權天授,就是在愚弄百姓。三綱五常,則是給大家增添了一副枷鎖。這些東西,在后世的歷史上,都曾產生過極大的弊端!

但是同時,我們必須得承認,董仲舒的這套方案,在封建社會的生產力下,已經是最合理的標準答案了。

君權天授,解釋了皇帝權力的來源,確保了皇帝地位的合法性。同時,這種思想,還杜絕了以后宗教管理世俗的風險。此后兩千多年里,中原地區幾乎沒出現過教派管理皇帝的情況。

這種做法,雖然今天看起來有點愚昧。但是如果不這樣做,后世的皇帝,說不定就要被某個宗門的掌門管理。至于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大家可以看看各種當代的玄幻小說,結果往往就是小說里說的那個樣子。

三綱五常,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對人的巨大束縛,約束了人性的發展。但是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這事其實是對的,因為三綱五常的出現,杜絕了無限制的自由,繼續發展。

舉個例子,因為在西漢初期的時候,大家推行黃老之道,主張無為而治。很多權貴的所作所為,開始越來越刷新下限。最有名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燕王劉定國。他做的事情,已經不是刷新三觀了,而是禽獸不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他到底做了什麼。

而三綱五常的出現,則是給這種無限制的自由,添上了一副枷鎖。自此之后,大家的倫理道德,有了明確的下限。雖然這確實是一種束縛,但有的時候,束縛也不完全是壞事。

除此之外,董仲舒還論證了大一統的概念。如果說中國第一次地理上的統一,是秦始皇搞定的。那麼第一次觀念上的統一,其實就是董仲舒和漢武帝搞定的。

自此之后,大家覺得天下應該是統一的。而統一的內部,應該是不打仗的。

因為董仲舒的這套理論,確實可以解決很多漢朝的實際問題。而且,當時漢武帝想要打匈奴,急需統一國內思想。所以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的建議之后,漢武帝很快就采納了他的提議,正式把儒學,定為國家治國的學問。至于其他學派,自此之后,就成了思想界的‘非主流’。

當然,我們也必須得承認,董仲舒在思考這套理論的時候,出發角度,是站在統治者那一頭的。從董仲舒的角度來看,只有統治穩定,老百姓才能過好日子,社會才能盡可能的完美。

但是這樣一來,董仲舒的這套理論,難免就會存在很多不利于平民的東西。再加上後來歷代封建王朝的強化,最后就成了愚昧百姓的工具。

這個結果,估計董仲舒自己也沒想到。而且在董仲舒提出這個思想的時候,最初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讓國家更好一些。

不管怎麼說,自此之后,董仲舒的這個答案,就成了封建社會的‘標準答案’,後來一直被延續了下來。至于董仲舒本人,在提出這個建議之后,就被漢武帝派到了自己哥哥劉非身邊,擔任一個諸侯國的國相。擔任國相期間,董仲舒開始檢驗自己學問的正確性。最后得出的結論,就是他這套理論確實管用。

後來,漢朝發生了天災。董仲舒因為上書勸諫,提醒漢武帝不要違背天意,遭到了漢武帝的打壓,所以最后也就沒當上真正的大官。晚年的董仲舒,要麼被漢武帝派去擔任諸侯國的丞相,要麼就在家里著書立說。

到了董仲舒晚年的時候,隨著漢武帝全面‘罷黜百家’,再加上董仲舒的學生,也逐漸身居高位。這個時候的董仲舒,已經成了西漢首屈一指的學者。漢朝每次有大事發生的時候,漢武帝也會派人去詢問董仲舒的意見。

雖然不在廟堂,沒有實際權力,但是晚年的董仲舒,卻依然在用自己的行動,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以76歲的高齡,去世于家中,最后得以善終。在他去世的時候,漢武帝已經將匈奴徹底打回了漠北,并且收回了南越國,同時將勢力范圍擴張到了西域。

這些事情,董仲舒雖然沒參與,但卻同樣得算他一份功勞。如果沒有他提出的統一思想,漢武帝想要集結全國的力量,和匈奴進行決戰,恐怕也很困難。

至于說後來董仲舒的這套思想體系,成了統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這其實和董仲舒真沒啥關系。工具無罪,有罪的其實是用工具的人。而且,我們必須承認,董仲舒的這套思想,確實是封建社會體制下的一個標準答案。

除此之外,如果換做其他答案,結果其實未必就會更好。

西藏老照片:圖2貴婦長相漂亮,圖6藏獒異常兇猛強壯
2023/04/03
隔著屏幕都覺得疼:腳掌變形的三寸金蓮,最后一樣工具剝奪人性
2023/04/10
老照片:女子八九歲就嫁人,最后一張是地主剛領回的小妾
2023/04/06
9張圖,直擊清朝末期9種刑罰,看過不愿再犯罪
2023/04/14
晚清酷刑老照片:不忍直視,專門為漢人設計,圖9是騎木驢的刑具
2023/04/13
歷史上的金枝玉葉到底長啥樣?難得一見的晚清格格真容,魅力非凡
2023/03/30
李鴻章家族上色老照片:圖4是其小妾,圖8兒媳婦長相漂亮
2023/03/29
清末老照片:大內侍衛虎背熊腰武功高強,青樓女子漂亮讓皇族瘋狂
2023/04/17
100多年前的晚清老照片,宮中妃子很漂亮,普通老百姓依舊窮苦
2023/03/27
晚清彩色老照片:名妓輕撫琴弦氣質高雅,母子合影擺pose笑逐顏開
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