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過得不快樂,是由于自己造成的,為難自己的并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的心。上了一點年齡,才懂得了很多以前看不懂,想不明白的事,人也就變得輕松了,總是想獲得他人認同的人,是很難快樂起來的,因為人最重要的是過好自己的日子,而不是獲得他人的認同。眼睛向內關注自己,關注自己所愛之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想到一句古話:以威取信,以信取威。如果在高位以上視下,發號施令者,自然日無往而不利,就好比《倚天屠龍記》里的那句:「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漢景帝劉啟曾經對竇嬰說過這句話,意思是我這個皇帝和你比差得遠了,我因為是皇帝,因此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同,但他們不過是被形勢所迫,并不一定是真的認同你,而你竇嬰則是依靠能力獲得認同,連我這個皇帝都不得不低頭呀!竇嬰臉上沒有表情,嘴里也沒有說什麼,只是說:「謝陛下!謝陛下!」但心里的感覺卻挺美的,看看,皇帝也認同我了吧!就算你是天子,也要承認我竇嬰是個牛人,沒有我的話,很多事情你就玩不轉,搞不定!
對于我們來講,竇嬰的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領導不需要要牛人,只需要能聽自己指揮的人,你牛只是一時,領導秋后算賬這種事情,我們是要預防的。對于大多數人來講,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做不了就說說不了,沒什麼不好說的,人承認自己不行也是一種能力,這叫做面對現實,如果你什麼都行,那樣的話,其他人就沒有伸展的空間了,你還能混得好嗎?給他人也留有余地,就要不能事事處處說自己行,藏拙的智慧就在于此。只能說以威取信的是領導,以信取威的是能人,如果能人不服從領導,那麼你就不是個能人!
漢景帝讓大家發表意見,每次竇嬰都會積極發言,但是每次都會把漢景帝搞個灰頭土臉的,因為竇嬰沒有考慮到漢景帝實際上就是走個過場,根本不是真的要大家提意見的問題!竇嬰提的意見,基本上都是從國家出發,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我是為國不為私。從竇嬰的話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個有原則的人,而且說的事也是有理有據的,搞的漢景帝經常下不來台。他提出削藩策要慎重,一定要做好應對激變的準備,并連續提出了自己的幾個問題,晁錯無法應答,漢景帝也沒辦法回答,最后只好來了個自說自話:「我看削藩策是一定要實施的了!」這并不是漢景帝原本想要的,他只需要你的掌聲,而不需要你的問題!
竇嬰這個人活的不開心,因為他自認為的道理,在漢景帝那里是行不通的,他的為國不為私,被看成了包庇和縱容;他的就事論事,被看作是針鋒相對;他的低頭不語,被看成是用沉默來對抗。總之無論怎麼做,就是入不了漢景帝的法眼,于是竇嬰開始躺平,你不聽不納不信,那我就來個不聞不問算了。但當削藩策導致的激變發生的時候,他又忍不住要出來,畢竟和漢景帝劉啟是利益共同體,沒辦法說不管就不管了。職場上最要不得的,就是情緒用事,你的情緒最后只能毀了你自己!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竇嬰似乎學乖了,但是面對田蚡的咄咄逼人,他還是沒有忍住,對田蚡破口大罵,兩個人更是對簿公堂,把一些漢武帝不知道的事情,來了個和盤托出。竇嬰認為自己的正直,可以為自己贏得勝利,和得到漢武帝對自己的認同,殊不知漢武帝只是在利用他,去敲打田蚡的囂張氣焰罷了。當他為了救灌夫而身陷囹圄時,竇嬰還是不想認輸,他拿出了漢景帝留給他的遺詔,這就是先帝對我的認同,他對我說:「遇到實不可解之事時,可以拿出此詔書便宜行事!」結果這個詔書一拿出來,就要了竇嬰的命,本來就是什麼免死金牌,而是漢景帝留下來的殺招!漢武帝在竇嬰臨刑前,對他說出了真相,「表叔,你手里握著這個東西,無論遇到哪位皇帝,都不可能留著你呀!」
周亞夫也是一樣,他是周勃的兒子,屬于自帶屬性,周勃被稱為「安漢興劉」的重臣,因此對于周勃和周亞夫,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是格外「看重」的。周亞夫作為周勃之子,一直在細柳營,就是因為離自己太近了,皇帝是不放心的,霸上的部隊盡管戰斗力弱一些,對細柳營的部隊,卻可以成為一種牽制。不到萬不得已,周氏父子是不能使用的,因為他們的殺傷力太大了,容易傷及自身!當漢景帝劉啟把可以調動天下兵權的虎符,交到周亞夫手里的時候,漢景帝是有過自己考量的,這個周亞夫到底可不可靠,如果我把虎符交給他,他有沒有臨陣倒戈的危險呢?
平定七王之亂,成就了周亞夫,也害了周亞夫,他這個職業軍人,開始插手政治方面的事情了,他和竇嬰成為了太子劉榮的堅定支持者,也就和漢景帝之間的距離變得漸行漸遠了。就和當年的周勃、陳平一樣,周亞夫的身側是魏其侯竇嬰,這樣的組合讓漢景帝很忌憚!如果這兩個人和當年的周勃、陳平一樣,可就麻煩了!怎麼辦呢?漢景帝通過一頓飯,最終決定對周亞夫下手,不能把問題留給劉徹。和以前一樣,這次漢景帝的邀請,周亞夫又姍姍來遲了,入座后他發現沒有碗筷,「你們把碗筷放哪里去了?陛下,他們都欺負我,不給我碗筷,我要怎麼吃喝呀!」結果沒有人敢回答他,「誰敢欺負你周大將軍,你的碗筷是我叫人拿走的,怎麼你有意見嗎?大將軍不舒服了?」「臣不敢!臣不敢!」趁著宴會中間的間歇,周亞夫偷偷的溜走了,看著周亞夫遠去的背影,漢景帝喃喃自語道:「這個人留不得,看來他不是社稷之臣的人選!」
于是借著周亞夫兒子買盔甲的由頭,周亞夫被下獄,理由是企圖謀反,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周亞夫當初手握天下兵權的時候他不造反,如今他手里無兵無權,就要造反了嗎?這不是荒謬嗎?周亞夫想過反抗,但是周亞夫夫人的一席話,讓周亞夫放棄了,「將軍您英雄了一輩子,難道最后時刻,要做一個叛逆之人,而落下終身的罵名嗎?」周亞夫跺了跺腳,「也罷,大丈夫死則死而,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他不這麼做,恐怕周氏就有滅族之憂,不久后從獄中傳來了消息,說周亞夫在獄中絕食而死,不堪其辱的周亞夫選擇了最直接了當,卻也是最憋屈的一種死法。
漢景帝聽到周亞夫絕世而亡的消息,和當年的劉邦聽到韓信死了時的狀態一樣,他露出了既喜且憐的神情,嘴里說著:「可惜了,可惜了!」
人那,這一輩子過好自己的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