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上墳掃墓,很多人都知道是在清明節到來的前后幾天時間內,根據我國民間的風俗,具體時間是「前三后四」,即清明節的前三天與后四天,再加上清明節,一共八天時間都可以上墳。其它時間是不能上墳的。然而,我國民間卻還有一句俗話叫「新墳不過社」,究竟啥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不要小看這句俗語,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文化傳承,今天,小編想就這句俗語,說說其里面的文化底蘊到底有多深。首先,這句俗語中提到了「社」。這里的社便是指「春社」,春社又是啥意思呢?春社是古人定下來的一個專門祭祀土神,以祈當年豐收的日子。在《幼學瓊林》中這樣記載: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為春社。
也就是說,每年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便是春社日,這一天,人們便來祭祀土神,以期盼新一年內有個好收成。這里面就包含著歷法知識和我國的風俗習慣。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為啥新墳上墳掃墓不能「過春社」呢?這其中的原因,涉及到一些神話傳說,據說在陰曹地府,閻王為了同情那些剛來到地府的人,初來乍到,被一些老鬼欺侮。
于是,便特意允許他們提前去領取自己后人的供奉,不過,春社日過去后,清明便相隔不遠了!那些老鬼便也可能出來活動,如果讓他們發現新墳祭座上的供奉,那麼,他們就會萌生出搶劫的想法。因此,閻王便規定新墳掃墓上墳的時間不能超過春社日。不過,這些說法就是種神話傳說,只不過是當時的人們對自己已故親人的一種期盼。
第三個問題,「新墳不過社」中的「新墳」,很多人都認為是指那一年剛死的人,這種理解就大錯特錯了。在我國古代,有一種規矩,自己的親人死后,縱然已經下葬,自己還要去為他們守墓,在守墓期間,一定要虔誠,而且要穿戴孝服。守墓的時間是三年,從親人去世的那年就算起,這在古代稱為「三年守孝」。
所以,新墳的概念也是從一個人去世的那年算起,三年之內都是新墳,因此,在這三年內,每年掃墓上墳都不能超過「春社」日。這里面便又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如果一個人是「春社日」之后去世的,那又該如何辦呢?這種情況還有兩種現象,一種是死于春社日與清時節之間的人,這些人在清明節時,照樣要掃墓上墳,但以后兩年還是要在春社前上墳的。
第二種情況是死于清明節后四天以外的人,這些人當年就不用上墳了。不過,后面兩年照樣要定在社前上墳。另外,新墳三年之內,亡者的女兒也必須來上墳,三年過后,便可以不來了。說到這里,或許有人會質疑,女兒為啥三年后不用來上墳呢?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在古代,女人去野外上墳不安全。容易遇上野獸或一些不懷好意的壞人。第二個原因則是,女人上墳時,還容易被人誤以為那戶人家沒有兒子了,不然為啥讓一個弱女子到荒郊野外來上墳呢?但是,并不是說女兒滿了三年后,娘家的父母之墳便與她家不相干了,只是以后每逢清明節,可以讓自己的丈夫去上墳。
不然,有些家庭沒有生兒子,那麼,他死后不是就沒人給他上墳了嗎?而且,在我國古代,女婿被稱為「半子」,他咋就不能上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