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演義,諸位看官想必對其中的故事耳熟能詳了。其中,令人拍手叫好的便是,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既是兄弟,也是君臣。關張二人對大哥劉備可謂是情深義重,劉備一句話,便可令關張二人沖鋒陷陣,舍生忘死。
劉關張
當然,偌大的蜀國也不可能只有關張二人撐門面。劉備手底下也有諸葛亮這樣的頂級謀臣,有趙云、魏延這樣的頂級武將。這些人對劉備也可謂是推心置腹,同生共死。
但,為何張飛一死,在劉備欲東征孫吳為其報仇時,諸葛亮等人卻勸阻劉備呢?并且,劉備東征時,這些人竟沒有一個人與劉備一同東征。是他們貪生怕死,不愿與劉備并肩作戰了嗎?
劉關張情同手足,關羽兵敗襄樊,被東吳生擒,其首級被孫權割下來送給曹操,堪稱整個蜀國的奇恥大辱。關羽之死就像一把鋒利的刀,深深地插進劉備和張飛的心里。劉備得知關羽死后,當場昏厥,醒后痛哭流涕良久;張飛得知后,也是整日飲酒,痛罵孫權。
敗走麥城
劉備本想盡起兵馬,東征孫吳,為關羽報仇,但卻被諸葛亮等人勸阻了。而張飛那邊,終日飲酒,勢要殺穿東吳,卻始終不見劉備發出東征的號令。張飛急不可耐,報仇之心難等,便徑自去尋找劉備,要問個清楚。
張飛找到劉備后,便提出來意。得知是諸葛亮等人阻止后,不由得大罵:「大哥,你才是這漢朝的皇帝,堂堂皇帝,怎的竟連替自己的好兄弟報仇都做不了主!」
在張飛的問責下,劉備終于是下定了決心,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勸阻,發出了東征的號令。張飛接到命令后,馬不停蹄,趕忙回去準備兵馬。
張飛一直有虐待手下的情況,在關羽死后,更是變本加厲,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發泄出一些心中的無邊恨意。
張飛為了讓東征復仇有面子,不顧實際情況,命令手下人在三天內,打造十萬副白衣白甲,以此告祭關羽在天之靈。三天內完成,自然是不可能的,而完不成的下場自然是殺頭,說不得殺頭之前還要被張飛虐待一番。
于是,主管此事的 范強和張達一合計,便趁張飛熟睡之時,割下張飛的首級,逃往東吳。
張飛的死,加速了劉備東征的計劃;雖然在前期,劉備打下了許多城池,但最后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狼狽逃亡,最終氣絕于永安城。
讓我們來看看,劉備都帶了什麼人馬進行東征。軍師: 馬良。將領: 馮習、張南、傅彤、程畿、趙融、輔匡、劉寧、杜路、黃權。怎麼樣,以上這些人是不是沒有一個熟悉的,這些人都是蜀國的二流將領。
劉備伐吳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這些能打的人一個都沒來呢?
張飛死后,諸葛亮這些人都勸阻劉備,勸他不要東征。在朝堂之上公然反對的便是 趙云,趙云表示:「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曹魏才是竊國賊,先把曹魏解決了,孫吳也就不攻而破了。
諸葛亮雖然沒有公開反對,但諸葛亮一直都堅持著「連吳抗曹」的戰略。 魏延是表態了也去不了,他此時正在鎮守漢中,抽不開身。 馬超則是根本得不到劉備的重用。
諸葛亮
這一堆能打的能臣沒一個能去,要麼肩上挑著重擔,要麼理念不合,要麼根本得不到劉備的重用,這就導致了劉備東征,手下竟無一能征善戰之人。劉備的失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那麼回到開頭,諸位看官能說這是眾人不服劉備號令嗎?顯然并不能,眾人反對東征只是因為東征的條件不成熟,并且,北邊還有曹操虎視眈眈,諸葛亮等人自然也要防備著曹操偷家,也正因此,劉備東征時身邊竟無一能征善戰之人。
諸葛亮等人還是對劉備很忠心的,劉備兵敗后,若不是趙云接應,說不得直接死于吳軍追擊之中了。并且,在劉備死后,諸葛亮等人也是盡心盡力地輔佐劉禪,盡心盡力地為復興漢室做著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