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這張圖,你會不會覺得這是一塊毫無用處的廢鐵?
事實上,別看它現在一副破敗不堪的樣子,放在古代,這可是一枚白花花的銀子,是一筆巨款。
那為什麼古代真實的銀子和電視劇里的銀子,差別這麼大呢?這其中其實是有一定科學原理的。
銀,是一種極容易氧化的金屬。銀的氧化,主要是由于 銀離子與 硫離子之間的親和力強,極易發生化學反應。
因此銀的表面,會出現 硫化銀,而硫化銀本身就是灰黑色的。當硫化銀的數量增加時,銀子的顏色就會從白色變成黃色,變成灰色,再變成黑色。
在科學技術落后的古代,人們采發出來的銀,往往都摻雜了很多雜質,這些雜質使得銀子更加容易氧化變黑。
加之古代人并沒有保養銀子的意識,更不懂得如何去保養銀子。所以,大多數情況之下,古代的銀子總是呈現出一副黑乎乎的樣子。
不僅如此,在古代也只有達官顯貴,才能拿出來完完整整的銀元寶,普通的百姓是很難拿出這麼多錢的,所以市面上流通的銀子,大多都是一小塊的散碎銀子。
就拿現代的人民幣來說,只要經人之手輾轉幾個來回,都會變得破舊骯臟,更不用說在衛生條件極差的古代了。
這些被當做貨幣流通的銀子,每天被各式各樣的人用來交換,早就布滿了污垢。
那銀子上面的牙印又是從何而來?難道古人不嫌銀子臟嗎?
要知道在古代,可沒有現代的點鈔機,所以單靠肉眼,很難分辨出這些銀子的真偽。若是看得不仔細,得了假錢,豈不是要吃大虧?畢竟,這一次的損失,可不是小數目。
所以,當古代人得到了錢,在沒有任何檢驗真偽的外力手段時,就只能通過啃咬銀子來鑒別真假。
如果是真正的銀子,一口咬下去,就會在上面留下一個齒痕,而如果是假的,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銀子,作為古代流通的貨幣之一,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 。
《史記·平淮書》曾提過:虞夏之錢,有黃、白、赤三種顏色。
其中,白就是指的白銀。因此,從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使用白銀的習慣了。
在中國貨幣史上,關于白銀正式作為交易貨幣的記載,可以追溯至 漢武帝元狩四年。
漢武帝開辟了 絲綢之路,開始與鄰國通商,所以這時候的白銀,主要用于對外的通商貿易。
自宋代開始,白銀逐漸成為了市面上的流通貨幣,不過在當時,平民百姓們是不被允許直接使用白銀的,需要將白銀兌換成其他的錢幣。
到了元代,朝廷就將長期使用的金、銅和紙幣,改用白銀作為價值尺度。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生產技術的提升,白銀的地位一直不斷上升,直到清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
據記載,在清朝時期,各省的田賦征收都使用白銀,國庫中白銀占比極高。
乾隆時期,國庫中白銀高達了將近7380萬兩。在往后的幾百年里,清朝開始沒落,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賠款,也讓白銀外流嚴重。
另外,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大不相同。
在宋朝時期,一兩白銀則等于一貫銅錢,一貫銅錢則有整整一千文。在那個時候,購買一石大米需要六七百文。
而宋代的一石大米相當于現在的118.4斤大米,依照今天的全國米價來看,購買一石大米,則需要花上556元左右人民幣。所以,宋代的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的926元。
到了明清時期, 一兩白銀大約37克,按照如今純銀 每克5元的價格來算,一兩白銀就是 185元左右。不過古今差異巨大,也不能用現在的銀價,去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
在清朝乾隆年間,南方的一石米的價格,大概在一兩半到二兩銀子之間。清朝的一石米和宋朝時期相差不多,因此通過計算可以得出,清朝的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的3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