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延續五千年, 其中誕生了許許多多的人類智慧結晶,雖然現代的科技發展迅速,人類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但是一些古老的黑科技,卻依然無法被現代技術所復制。
曾經的道家黑科技——榫卯結構,現代技術便無法仿制,這項起源于七千年前仿生學的黑科技,使得整座建筑沒有一顆釘子,卻能夠輕松擋住6級至8級的地震,此項技術震驚了無數海內外學者……
榫卯結構在中國古代是一項常見的技術,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建造房屋是都以榫卯結構為主,榫卯結構主體為木材,兩件木材,一件凸出一部分,另一件凹進去一部分,凸出來的為榫,凹進去的為卯,然后使得凹凸部分相互咬合,兩件木材緊緊相連,即為榫卯結構。
這種結構最早為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所使用,1973年,在浙江寧波附近出土了一座遺址,即為河姆渡遺址,在這片古遺址中,考古學家發掘出了大量的木制傢俱構件,其中可以清晰地發現部分構件采用的便是榫卯結構, 因此考古學家便認定是河姆渡人最早發明了榫卯結構。
據考古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榫卯結構被河姆渡人主要應用于干欄式房屋的建造上,主要有圓榫、燕尾榫、企口榫等結構,如此精巧的設計,河姆渡人又是從哪里想到的呢?
跟隨榫卯構件一起出土的還有野獸的殘骸,這些殘骸的主要特征是有被人為拼接的痕跡,這種自然仿生學讓考古學家不禁聯想到榫卯結構,因此考古學家推斷出,河姆渡人也正是從野獸原本的骨骼連接形狀上想到了這種新結構,然后通過不斷在獸骨上實驗,最后將其應用在木材上。
在歷史長河的洗刷下,榫卯結構不斷被古人改進完善,傳到漢朝時,已經有了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三種用于大型建筑的榫卯類型, 大觀園、祈年殿、紫禁城等大型古代建筑便是榫卯結構的代表建筑。
僅僅用木材連接,不使用一顆釘子,這種榫卯結構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這樣蓋起來的房子會牢固嗎?帶著這樣的疑問,學者們對榫卯結構的抗震能力展開了進一步研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直觀的看到榫卯結構的牢固性。
學者仿制了一座古建筑宮殿,整座仿制建筑均采用榫卯結構,沒有一顆釘子,依靠榫卯結構建造的宮殿沒有地基,其承重主要依靠四周的柱子,而在柱子之上,還有斗拱分攤力量,斗拱也為榫卯結構的一種,依靠斗拱, 可以增加整座建筑的穩定性,讓四周的柱子緊緊依托著房屋的大體。
斗拱建造好后,便是逐漸完善上層屋頂,屋頂各個木材的連接均采用榫卯結構,學者們只需要將制造好的木材構件緊緊扣在一起,便能逐漸完成屋頂的建造,仿制宮殿建好后,學者們將其放在了地震模擬機器上。
這場實驗不僅牽動著國內學者的好奇心,就連一些外國專家也專程趕過來觀看,他們也想親眼見證是否有奇跡的發生,隨著總工一聲令下,機器上的仿制宮殿隨著平台的晃動開始擺動,學者們依次提高地地震等級至6級, 可是平台上的仿制宮殿只是隨著平台一起擺動,并沒有發生倒塌的痕跡。
這一幕已經令在場的專家們拍手稱奇,要知道即使是現代房屋,面對6級左右的地震時,也不會安然無恙,而榫卯結構的宮殿竟然一塊木頭也沒有掉下來,隨后學者們又繼續加大了地震等級,在人們的注視下,地震模擬機抖動得越來越厲害,最終等級來到了恐怖的十級。
當年汶川大地震震倒了大片房屋,給當地人造成了巨大損失,所以十級地震足以摧毀正常的房屋,可是仿制宮殿只是擺動得更加厲害,依然沒有倒塌,在場的學者們都能聽到木頭髮出咯吱咯吱的聲音,但是直到實驗結束,人們也沒能看到宮殿表面發生任何傷害。
不依靠釘子,僅僅靠自身巧勁去化解地震的力量,榫卯結構雖然起源于河姆渡人,但是后人改進它的方法便是遵循了道家的以柔克剛,因此才造就了這種道家黑科技,但可惜的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卻依舊無法復制它。
以應縣木塔為例,這座塔通體采用木制榫卯結構,高六十七米,在公元1056年,應縣人民建造了這座木塔,塔一共有九層,即使是每一層的連接處,應縣人民也沒有用到泥土或者磚瓦,而是用榫卯結構將木材連接拼成了地板與天花板, 其中內部結構的巧妙足以媲美比薩斜塔。
這座木塔距離今天足足九百多年,經過無數次風吹雨打的木塔,依然牢牢地屹立在原址上,雖然現代人們對這座木塔進行了多次修復,但那只是對其細小結構進行修補,主體結構要想修的話,只能用水泥和鋼筋進行加固,現代已經無人能仿制木塔的主體榫卯結構,即使是3D打印,也無法一比一地還原。
在應縣木塔之外,還有一座名為懸空寺的寺廟,懸空寺坐落在山西大同,其主體結構坐落在懸崖峭壁之上,在懸空寺的下面觀察, 人們會發現這座寺廟根本沒有水泥鋼筋,走進懸空寺,寺里第三層閣樓有幾根巨大的柱子,游客輕輕推動柱子,便會感受到整座樓閣在微微晃動。
因為這座寺廟采用了榫卯結構,幾根巨大的柱子依靠榫卯結構緊緊連在一起,然后[插·入]懸崖峭壁之中,依靠露出在崖壁上的幾根木柱作為承重柱,然后利用榫卯結構,將木材依次拼接在柱子上,再逐漸向下擴建,最后形成了這座宏偉的寺廟。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 這些古建筑逐漸淹沒在現代建筑的洪流中,這磨滅的不僅僅是建筑本身,而是榫卯結構這項偉大的發明,也許后人們以后只能在課本上才能見到這項技術,每一項技術都有其獨特的偉大,都應該被人們傳承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