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登過長城的朋友總會發出一個疑問:長城到底有什麼用?畢竟長城不算高,也不算多堅固。古代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時,動輒萬騎。這道薄薄的城牆,如何能擋住如狼似虎的胡人的入侵?
在筆者看來,這些朋友往往忽略了長城的最大的功能。在很多人看來,長城是一道防禦陣地。敵人來襲,邊防軍可以依靠長牆,進行防禦作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長城不僅是防禦陣地,同時是一種古代預警體系。可以說,長城是古代時期的雷達。
胡人騎兵來無影、去無蹤,來去如飛、無孔不入。反觀中原士兵,往往將數十萬士兵灑在蜿蜒萬裡的長城防線上。胡人總人口雖少,卻能在局部集中優勢兵力。為了對抗具有優勢兵力的胡人,中原士兵必須在事先進行預警,並從後方以及側翼尋求援兵。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烽火臺外,長城還有一種奇特的防禦手段——「塞天田」。從居延漢簡中看,「塞天田」出自于漢朝。在至今發現的2萬多枚漢簡中,「塞天田」至少出現了70多次。
從字面上來看,讀者或許以為「塞天田」是一種田地。但實際上,「塞天田」並不能用來種植莊稼。它主要功用,就是發現匈奴騎兵。
那麼如何建立「塞天田」呢?答案簡單,就是在長城腳下的平坦地面上,撒上一層細沙。而有的地方可能要先鑿 , 而後再用細沙或散土填平;還有一些地方,只要用犁將地面變得疏鬆即可。只要有長城,其城牆周圍就有這種「塞天田」。
那麼有人就要問了,在地面上灑上一層細沙,怎麼就能防止匈奴入侵呢?對此,居延漢簡給出了解釋:
「輔備邊境 , 以跡侯設兵。」
簡單翻譯來就是,輔助防守邊境,通過腳印或馬蹄印,了解敵方動向以及人數多少。只好踩中塞天田,就必然留下腳印,即使想掩蓋,都掩蓋不了。
匈奴人之所以經常能夠擊敗漢人,靠得就是機動性和發動襲擊的突然性。而塞天田的存在,直接導致其行蹤的暴露。沒有了突然性,漢軍必然嚴防死守,匈奴人根本不可能占到便宜。
對于匈奴來說,搶劫是一種生計。甚至可以說,不能搶劫,匈奴人根本渡不過災荒。因此塞天田的存在,讓匈奴人苦不堪言。
因此,漢朝士兵不僅設置了塞天田,而且還致力于檢查和維護塞天田。
首先,漢朝士兵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跡天田」。說白了,就是檢查「天田」,看看上面有沒有腳印。據李均明先生考證 ,戍卒每天都要在周圍的「塞天田」巡邏,行程約3漢裡;而軍官則需要每天跨越多座烽燧,行程約20漢裡,相當辛苦。
其次,漢軍士兵還要每天「畫天田」。所謂「畫天田」,就是查看「天田」是否板結。如果板結、變硬,其偵查功能就將大打折扣。因此戍卒在出巡時,總會攜帶鋤頭之類的用具。「天田」一旦板結,就需要「畫」。在居延漢簡中,曾如此記載:
「六人畫沙中天田六裡,率人畫三百步。」
在檢查完塞天田後,士兵和軍官們還需將自己所知的情報報給上級。其流程是把「跡天田」的情況結果寫成「舊跡薄」 草稿 , 然後再正式抄一份 ,接著將草稿密封保存于本機構,而把正式抄件密封后報上級機關。
說實話,每日「跡天田」「畫天田」的工作,既辛苦又枯燥,但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為了激發士兵們的積極性,漢朝當局還建立了完善的「天田」獎懲條例。
例如,烽燧軍官如果親自巡視「塞天田」,「勞兩日當三日」。簡單翻譯來就是,工作兩天,就發三天的工資,相當于多給加班費。對于窮苦的邊塞軍官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據筆者推測,對于普通士兵,應該也有類似的獎勵程式,但具體我們還不知。
除了獎賞,還有懲罰。對天田 「 不日跡 」 、 「 不耕畫 」 等瀆職行為,不但記錄在案,而且還要受到捆綁示眾以及杖責等懲罰。
漢朝之後,「塞天田」的防禦技術得到了發揚。至少在唐代,「塞天田」被稱為「土河」。官員杜佑在《通典》中解釋道:
土河,于山口賊路,橫斷通鑿,闊三丈,深二尺,以細沙散土填平 ,每日檢行 ,掃令淨平,人馬 入境即知多少。
很顯然,「土河」就是「塞天田」的繼承。雖然名字沒有那麼浪漫,但是功能是相似的。
據說直到今天,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民為了防備小偷強盜或野狼、野豬,也會用拖拉機將地勢平坦的沙土地連片耕起。對于過往的人員和動物,都有相當的偵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