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曹操偏愛寡婦,但曹操究竟惦記過多少個寡婦這個就無法知曉了,但千百年來,關于曹操這一面的傳聞始終未斷過,其中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就是曹操也喜歡嫁過兩次的大才女蔡文姬,甚至不惜花重金把她從匈奴手里贖回來,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首先來了解一下蔡文姬這個人!
蔡文姬本名蔡琰,字文姬,是東漢末年遠近聞名的一位大才女,蔡文姬從小就受很好教育,蔡邕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蔡文姬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
而且蔡文姬不僅是琴技高超,還有其他本領,就是能辨音。據說蔡文姬九歲那年,父親蔡邕一時心血來潮,在院子里彈琴作詩,忽然琴弦斷了,小小年紀的蔡文姬便對父親說了一句:「爹,第二根弦斷了。」
父親蔡邕聽后甚是驚喜,不過,蔡邕覺得可能是女兒瞎蒙的,為了驗證下女兒的辨音能力,又將一根弦彈斷,蔡文姬又說:「是第四根弦斷了。」蔡邕摸著長長的胡須仰天大笑。
蔡邕這個人的愛好是喜歡學問,對當官兒興趣不大,可惜身在亂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滿腹詩書的蔡邕,偏偏被權臣董卓看中,董卓下了一道命令,將蔡邕入京為官。
蔡文姬也就隨著父親進了長安,這時候蔡文姬已經16歲了,到了該出嫁的年齡,蔡邕不想升官發財,也不想為女兒挑個官宦子弟,左右權衡之下,他看中了河東的才子衛仲道。
在鳥語花香的時節,蔡文姬嫁給了衛仲道,兩人志趣相投,完全陷入愛河,但新婚還沒出蜜月期,這個衛仲道就去世了。衛家認為蔡文姬克夫,將年僅十七歲的她趕回娘家。
可是蔡文姬的人生之路太坎坷了,此時朝堂之上風云變幻,董卓被司徒王允用計除掉,她的父親蔡邕被視為董卓的舊黨,被打入大牢,在牢里被折騰得不行,在獄中與世長辭,悲傷過度的母親,不久也撒手人寰。
蔡文姬一下子失去雙親,沒多久,匈奴也揮兵南下,在兵荒馬亂中,他成了匈奴人的戰利品,被拖在馬背上,帶到了遙遠的塞外。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也許是她年輕漂亮,才華出眾,蔡文姬并沒有受到虐待,反而被當時匈奴的左賢王所看中,成了他身邊的姬妾,還為他生下了一雙兒女。
蔡文姬到了匈奴究竟過得怎麼樣?其實,一個從小生活無憂的中原才女,突然之間來到文化語言和生活習慣都不一樣大漠,她能適應嗎?不能!
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她念長安,想念兒時跟父親在一起的快樂童年,想念與衛仲道那個短暫的幸福婚姻。她曾在深夜里痛哭過多少回,做夢都想自己能重回故鄉,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夢想并沒有實現。
但蔡文姬,不愿就此屈服。這個時候蔡文姬為了排遣寂寞,發揮了她的音樂才能,她自學胡笳,每當胡笳之聲響起,蔡文姬便覺得,自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她相信,總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故鄉。
轉眼間過去了12年,蔡文姬的臉龐,早已被這些年的風沙磨礪得不再光滑。她的額頭,眼角,都有了細細的皺紋。她一身的風塵,一臉的疲憊,可她的眼睛,仍舊沒有失去光芒。
就在蔡文姬以為自己將要終老異鄉的時候,有一個男人出現了,也就是這個男人再次改變了她的命運,這個男人就是曹操。
當時,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被漢獻帝拜為丞相,顯赫一時。于是他便想起當年和蔡邕之間的兄弟情,因為當年曹操在長安為官時,經常到蔡邕的府上做客,切磋書法,倆人友情甚是深厚。
如今功成名就了,就想招募天下的人才,他想起了蔡邕這個兄弟還有一個女兒蔡文姬,便派人四處打聽蔡文姬的下落,得知她流落到了南匈奴,曹操立即派遣使者攜了重金去胡地,交代務必要贖回才女蔡文姬。
此時曹操實力強大,匈奴人忌憚三分。所以左賢王不想得罪曹丞相,便答應放蔡文姬回去,但有一個條件,蔡文姬可以走,但孩子必須留下。
對于蔡文姬來說,她當然無時無刻不想回到故鄉,可卻讓骨肉分離,這讓它痛入骨髓,一邊是曹操的使者急聲催促她,一邊是一雙兒女緊緊的拉著她的手不肯放,一番痛苦的掙扎之后,蔡文姬頭也不回的上路。
回到故鄉,早已是物是人非,不過曹操待她很好,聽說她在匈奴受了很大的罪,很是同情她,一邊安慰她,一邊賞賜她很多金銀首飾,還親自做主,讓她嫁給一個屯田都尉,名叫董祀,這是蔡文姬第三任丈夫。
這第三任丈夫董祀是一個年輕小伙,比她足足小了十歲,蔡文姬第三次婚姻能幸福嗎?曹操把蔡文姬召回來,真正用意是什麼呢?曹操與蔡文姬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往下了解!
蔡文姬和董祀成親之后,董祀雖只是一名小小的屯田都尉,但也很嫌棄這位大他十歲的女詩人,根本不把她給放在眼里,也許在董祀看來,蔡文姬這種改嫁三回的所謂老女人,根本就配不上他這個英俊瀟灑的帥小伙。
你想蔡文姬長期在那種苦寒之地生活,早已被這些年的風沙磨礪得不再光滑了,皮膚難免會變得又黑又皺,加上常年思鄉更是加速她的衰老,雖才30出頭,但應該比同齡人更顯老些。
董祀不滿意,但礙于丞相的介紹,也只能是湊合著過。而蔡文姬想:好歹經過了千辛萬苦回到了祖國,又有了一個家,夫君雖對她不滿意,但至少她還有文學相伴,沒有愛情的滋潤,她的日子也能過得充實。
誰知,命運多舛的蔡文姬,沒過幾年好日子,董祀又觸犯了律法,就要被砍腦袋。蔡文姬不想再次受失去親人的打擊。無奈,她只好不顧嚴冬臘月,光著腳跑去相府求情。
見曹操后,她立馬跪下磕頭給董祀求情。她并未失態痛哭,只是誠懇地請求曹操,放自己的夫君一條生路,言辭清辯,道歉之誠懇,曹操見此情景,便動了惻隱之心。
曹操同情說道:「怎麼辦?董祀的降罪的書早已經發出去,恐怕來不及攔截了。」
蔡文姬從容淡定說道:「您有那麼多的好馬,還有數不勝數的強健士卒,選一匹快馬讓強健士卒趕去,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也罷,曹操點了點頭,答應放了董祀。不過,曹操又轉向另一個話題,問蔡文姬:「聽說你家留下很多古跡,現在還能記起來嗎?」
蔡文姬是個聰明人,說道:「父親曾留下的古書,我倒是記下了一些,我可以將記住的寫下來。」
于是,她花了幾個月時間整理出了四百多篇文章,把夫君董祀換了回來,都說患難見真情,此后,董祀不再嫌棄她,對她也不再冷落,蔡文姬也為董祀生下了1兒1女。
雖說蔡文姬一生坎坷,但老天還是對她開恩,這些年她過著既平穩又和諧,也算是頤養天年了。比起同樣是嫁到苦寒之地的王昭君,要幸運得多了。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和蔡文姬之間到底有沒有私情呢?
從目前流傳下來的各種正史和野史來看,曹操和蔡文之間的關系,沒有那種臆想曖昧關系。
都知道曹操除了偏愛寡婦外,還特別愛惜人才,多次表現出了求賢若渴的姿態,蔡文姬是遠近聞名的大才女,曹操重金把蔡文姬從匈奴贖回來,個人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是曹操顧念兄弟情;二是一種政治需要;三是關乎到中原的顏面。
至于曹操是不是真的喜歡過蔡文姬,或者暗戀過蔡文姬,史書上沒有提到,但曹操這麼做,多半是欣賞蔡文姬的才華,要不,曹操問她家古籍古書了,更不會輕易放了董祀。
說到暗戀這件事,應該也有,你看啊,蔡文姬沒有被匈奴帶去塞外時,蔡文姬既有才又有貌,當時估計很多英雄都垂涎三尺。
不過,當蔡文姬從匈奴回來時,已是30歲左右了,加上十多年的塞外生活讓她心力交瘁,肯定顯得比同年齡衰老許多。要不然,曹操把她嫁給董祀時,董祀也是一臉嫌棄。
倘若偏要說,曹操和蔡文姬有點啥關系,那就是曹操從暗戀關系轉成欣賞她的才華!
其實,有關曹操和蔡文姬之間關系的各種猜想應該都是無稽之談。蔡文姬的確是才女,是一段傳奇。她從那麼多的人生之大痛大悲中活了下來,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還為國家整理和補充戰亂中流失的古籍。世人說她偉大,說她忍辱負重,背負著國家的使命。她的形象不朽于世,《后漢書》的作者范曄評價她是: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而后世也根據她留下的作品,將她評為「古代四大才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