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娛樂明星
熱點新聞
影視新聞
历史故事
綜合推薦
老照片
奇聞趣事
明星
星座课堂
佛緣佛語
搞笑故事
插畫趣聞
情感百態
生活小妙招
全部
    
七國之亂,漢景帝為何非得要殺晁錯?其實晁錯就是一個背鍋俠!
2023/05/12

晁錯的死,其實并不是一個意外,因為漢景帝需要他來背鍋。

作為皇帝,漢景帝如果公開宣稱,自己想要削藩,就容易傷了老劉家自己家人的心,動了他自己的統治根基。所以他可以做這件事,但是主意必須得是其他人出的。

而那個出主意的人,從一開始,其實就注定要替皇帝背鍋。

除此之外,晁錯的人緣也不太好。當時漢朝中央的高層大臣,和他的關系幾乎都不太好。甚至還有一些人,可以稱得上是死仇。所以當七國之亂爆發,諸侯王打出要殺晁錯的旗號之后,這些人也同時落井下石,要求漢景帝誅殺晁錯。

如此一來,晁錯自然必死無疑。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晁錯的死,還是很有價值的。他用他一個人的死,換來了地方叛軍師出無名,最后可以少死很多人。

而且,晁錯的死,也讓漢景帝可以名正言順的削藩,徹底收回地方諸侯王手里的權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晁錯的死,其實真的是死得其所。

晁錯的故事,其實還得從漢初的一場‘規矩’思潮開始說起。

請注意,以下這些東西,雖然和晁錯的個人經歷,關系不大。但這些東西,卻一直在深刻影響晁錯的一生。如果我們不理解這些東西,我們就很難理解,晁錯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

很多人都知道,秦朝末年,劉邦剛剛打進關中的時候,曾經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廢除了全部的秦法。後來漢朝開國之后,漢朝高層又選擇了以黃老思想治國,選擇無為而治。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這個選擇沒毛病。

因為當初的秦朝,其實就是因為法律太多,所以才快速滅亡。至于為什麼會這樣,這事其實有點復雜。簡單來說,不是因為秦朝的法律太苛刻,這一點從近年來發掘的秦朝法律原本當中,已經可以證實了。

真實的原因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國的法律和思想都不太一樣。所以在戰國時期,才會出現百家爭鳴的盛況。而秦朝統一天下之后,貿然將秦法直接推行到整個中原。原本其他諸侯國的六國舊貴族,就會因為不適應這些新法律,從而產生抵觸的情緒。

所以,漢朝的統治想要長久,就必須得暫時廢掉那些復雜的法律。社會的制度,國家的法律,都是越簡單越好。只要你不殺人不偷盜,不干那種喪盡天良的事情,國家基本上不會管你。

如此一來,西漢初期的社會,就開始呈現出高度自由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社會經濟開始飛速發展,底層百姓開始努力耕種,商人努力賺錢,國家開始休養生息,每天都在變得更好。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崇尚黃老思想,推行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并不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要不然的話,後來漢武帝也就不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因為自由是有邊界的。

追求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往往會導致人們的道德水平,開始逐漸下降。因為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只要你不殺人放火,不偷人家東西,不做那些違背漢朝法律的事情,官府就不會管你。但是在法律不禁止的地方,往往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說,後來在漢武帝‘獨尊儒術’這段時間,漢朝的絕對自由思想,膨脹到了極點。當時洛陽城內有兩個大家族打架,當地的政府官員去調解,人家完全不聽。但是後來有一個叫郭解的大俠,只是去露面說了幾句話,這兩個家族就停手了。

連一個大俠都是如此,那麼當時的漢朝高層貴族,自然就更夸張了。當時很多漢朝高層貴族,個人的倫理道德,一個比一個刷新三觀。就比如說當時身為燕王的劉定國,在個人問題上簡直是禽獸不如,有興趣話,大家可以去查一下。

這些事情,其實就是社會絕對自由化的惡果。

簡單來說,在社會整體趨于更加自由的狀態時,初期情況確實比較好,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

但是到中后期,個體之間的自由,往往會相互妨礙。而當這種情況出現之后,一個王爺的自由,顯然要大于一個老百姓的自由,因為他權力更大。

所以在這之后,老百姓的自由,就會受到嚴重的妨礙,甚至是嚴重損傷老百姓的利益。最后,就會出現漢武帝時期那種情況。用儒家的話來說,這就叫做‘世風日下禮崩樂壞’。

所以,絕對意義上的自由,對社會其實并沒有好處。這一點,漢朝已經用自己的實際歷史,證明過這一點了。對此,漢朝人也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有邊界’的自由。簡單來說,需要給自由加上一個框,在這個框里面,你想怎麼自由就怎麼自由,只要不妨礙別人就行。

但是一旦出圈了,不好意思,這不行。

最早意識到這個框的,其實就是漢文帝時代的一小撮精英。

在漢文帝時代,社會情況雖然還沒到漢武帝時代那麼夸張,但是少部分人,做事的下限已經越來越低了。對此,很多社會精英都意識到了問題,但是大家又不知道該怎麼改。

第一個想明白這些問題,然后給出系統解決方案的,就是漢文帝時期的著名政論家,賈誼。賈誼在寫《治安策》的時候,列出了漢朝將要面臨的三大難題。這三大難題分別是:匈奴問題,諸侯王問題,以及世風日下制度疏闊的問題。

這三大難題的背后,其實都有絕對自由的影子。

而對于這三個問題,賈誼後來也一一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而賈誼的這些方案,也成了後來漢朝的治國手段。

以上這些,看似和晁錯的關系不大。但實際上,卻是影響晁錯一生的根本。

據史書記載,晁錯和賈誼其實是真正的同齡人。他們都是出生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漢朝剛剛開國,劉邦被匈奴困在白登山上那一年。

所以,晁錯和賈誼的少年時期,經歷的時代變化其實是一樣的。他們都經歷了漢朝開國之后,國家逐漸恢復穩定,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而等到他們長大之后,作為社會精英,他們也都逐漸意識到了漢朝的問題。

于是,在漢文帝時代,以賈誼和晁錯為代表的一群年輕人,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正是這一小撮精英,首先意識到了那個框存在的必要性。而這一小撮人,後來只要沒死,基本上都成了朝堂重臣。

就比如後來致晁錯于死地的袁盎,其實也是這群人當中的一個。年輕時候的袁盎,其實和晁錯、賈誼等人的政治思想,高度一致!甚至可以說,他們其實是政治盟友。

在這些人當中,首先冒頭的,就是賈誼。隨著賈誼寫出了《治安策》,賈誼很快就被漢文帝視作真正的國士。與此同時,年輕的晁錯等人,也開始逐漸冒頭。這幫年輕人來自于五湖四海,彼此之間師承也不一樣。但是共同的信念,卻讓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

他們不是戰友,但是他們卻想做一樣的事情,那就是要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一些。

當然,這樣做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先冒頭的賈誼,受到的打壓最大,直接遭到了周勃、灌嬰等諸多開國老臣的聯手打壓。後來,賈誼更是憂憤而死,英年早逝。

但是賈誼的死,并沒有讓這幫人就此消沉,反倒是讓他們斗志更加高昂。所以在賈誼死后,晁錯就站了出來,成了這個小團體新的旗手。

晁錯生于潁川地區,早年師從法家學者張恢,學習法家思想。因為個人學問比較高,所以後來,晁錯就被國家征召,前往中央擔任太常掌故。所謂的太常掌故,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今天的國家智庫研究員,專門研究國家的歷史、教育以及政策之類的東西。

後來,晁錯又被國家派遣,去追隨大儒伏生,學習儒家思想,逐漸成了一個儒法兩家貫通的通才。

和賈誼相比,晁錯的天賦其實要稍低一些。所以,當賈誼已經名動天下,寫出很多治國高論的時候,晁錯其實還在努力求學。

不過,到了賈誼和晁錯三十多歲的時候,這時候晁錯已經逐漸趕上來了。對于晁錯這種大才,漢文帝也比較欣賞。當然,有了之前賈誼的前車之鑒,漢文帝自然也不敢讓晁錯太快冒頭,生怕讓晁錯提前被打壓下去。

所以後來,晁錯被送到了太子劉啟的府上,做了劉啟的太子家令。

在漢文帝看來,不管是賈誼還是晁錯,其實都比較年輕,都可以留給太子劉啟。而且,以賈誼為首的這幫人,當時提出來的解決方案,暫時沒法實行。他們的這套方案,至少得再等二十年之后才有機會。所以留給太子劉啟,讓他們未來跟隨劉啟做事,這是最合適的選擇。

當然,很遺憾的是,後來賈誼英年早逝,只留下了晁錯。

在賈誼去世一年之前,晁錯的理論水平,其實已經很高了。那一年,恰好趕上匈奴入侵,晁錯就直接上了一份《言兵事書》。這份策論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在賈誼針對匈奴的思想上,進一步進行了細化。

對于這些建議,漢文帝很清楚,這些建議都是對的。但遺憾的是,當時漢朝實力去執行。所以最后,漢文帝只能對晁錯進行嘉獎。至于晁錯提的建議,那就只能留到以后再實行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年之后,賈誼死了。賈誼的死,對于整個漢朝思想界來說,絕對是一個重大打擊。而賈誼死后,晁錯則是逐漸替代賈誼,逐漸成了某個思想群體的新旗手。但同時,接下來的幾年里,漢文帝對于這些年輕人的保護,也越來越強,生怕這幫人再出現問題。

所以,在整個漢文帝時代,晁錯最大的影響力,其實就是寫了一堆策論,并沒有參與實際的治國。

當然,就算是這些策論,其實也對漢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說在晁錯的建議下,漢朝開始大規模推行民間養馬,并且開始向邊境地區移民。這些事情,都為後來漢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埋下了一個伏筆。

就這樣,晁錯最終平安活過了整個漢文帝時代。

公元前157年,隨著漢文帝去世,漢景帝劉啟接班。漢景帝接班之后,晁錯作為劉啟的老師,自然越發得到重用,很快就被提拔為內史。當時的晁錯,在文官當中的地位,幾乎只在丞相一人之下。很多相關法律條文,也都是出自于晁錯之手。

所以,晁錯的升遷之路,和絕大多數正常官員相比,其實都不太一樣。尋常官員上位,得講政績和人脈。但是晁錯升遷,就只有四個字:簡在帝心。太子上去了,他自然就上去了,然后注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但是接下來,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晁錯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那就是漢景帝本人,需要一個背鍋俠。

當時漢朝面對的三大問題,分別是匈奴問題、諸侯王問題,以及禮樂崩潰的問題。另外兩個問題,解決方案這時候都已經出來了。只要按部就班的去執行,那就一定能成功。

但是在削藩這個問題上,卻又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漢景帝本人必須得削藩,方案也已經早就做好了。但問題是,這個主意,不能是漢景帝自己出的,而且也不能是任何一個皇帝出的。

因為在當時的體制下,老劉家的這些諸侯王,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其實是漢景帝統治天下的根基。向自己的統治基礎動刀,很容易會導致統治機器整體失衡。到時候一旦皇帝的權威受損,整個國家很容易會出現大問題。

真正要削藩的,確實是漢景帝。但是這口鍋,漢景帝不能背,背了就容易天下大亂。

所以這樣算下來,晁錯就必須得給漢景帝找一個背鍋俠。而且,這個背鍋俠的能力必須足夠,得能夠背起這口鍋,而且他還得背的心甘情愿。

這樣的人,晁錯顯然找不到,而且也沒人愿意去做。

所以最后,晁錯就只能自己去做這個替死鬼。

這就是墨家所謂的‘殺己以存天下’。以我一人之死,換來整個天下的太平。

歷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其實都有這樣的高度。他們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只是希望這塊土地上的其他人,以后能夠活的更好一些。如果非要打仗的話,也得盡可能的少死一些人。

順著這個思路,接下來晁錯的很多做法,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為要做背鍋俠,晁錯勢必會給自己整個家族,都帶來災難。對此,晁錯的父親,早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經意識到了,而且他也很晁錯明確說過。但是結果,晁錯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

所以,在勸說無果之后,晁錯的父親,直接選擇服毒自盡。因為這樣的死法,相對于被腰斬或者砍頭來說,還算是一種體面的死法。

面對父親的死,晁錯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反倒是堅定了自己背鍋的覺悟。而如果想要背鍋的話,為了避免波及到更多的人,晁錯就必須得做一個‘孤臣’。因為一旦將來他開始背鍋,那些老劉家諸侯王的怒火,肯定會波及到他身邊的所有人。

到那個時候,和他關系越好,死的越快。反倒是和他關系不好,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死敵的人,可以活得很好。

所以接下來,晁錯就成了一個團隊毒瘤。在漢景帝時代初期,幾乎所有朝堂重臣,但凡能叫上名的,幾乎都和晁錯關系非常惡劣,甚至可以說是死敵。不管是政見高度相同的袁盎,還是統領軍隊的周亞夫、欒布,亦或者是老丞相申屠嘉,全都對晁錯深惡痛絕。

就這樣,晁錯逐漸成了一個真正的孤臣。在整個漢朝高層,沒有任何盟友,只有他自己孑然一身。

再之后,晁錯的諫言開始變得更加激烈。在晁錯的諫言下,漢景帝削藩的手段,開始變得更加激烈。所以兩年多以后,下面的幾位諸侯王,終于徹底坐不住了,然后就開始造反了。

這就是歷史上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爆發后,晁錯背鍋的計劃,很快就成功了。因為幾位諸侯王造反之后,打出的旗號,就是要清君側,誅殺晁錯。這事其實真的很高明,對于那些諸侯王來說,他們無法直接宣稱自己要造反,只能說自己要清君側。而這樣一來,他們的怒火,自然就只能被導向晁錯早已經設置好的宣泄口,也就是晁錯本人,所有削藩計劃的制定者。

于是再之后,背鍋的時刻就到來了。

據史書記載,那一天,漢朝高層十多位中樞重臣,聯名向漢景帝上書,請求要誅殺晁錯。漢景帝因為早有這個覺悟,所以很快就批準了大家的上書。再之后,晁錯全家被判處腰斬,死的極為慘烈。

但是晁錯的死,對于漢朝整體來說,卻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因為在晁錯死后,那些諸侯王就開始師出無名。雖然他們不可能就此停止叛亂,但再打下去,輿論已經完全站到了漢朝中央那邊。再加上漢朝中央對于這場叛亂,早有準備。所以最后,七國之亂只折騰了三個多月,就被逐漸鎮壓了。

因為鎮壓的時間太快,所以這場叛亂,并沒有給漢朝國力造成多大損失。而漢文帝時代攢下的家底,也得以順利傳到漢武帝的手里。

這就是晁錯被殺的真相。

那麼,如果晁錯不死,是否有其他選擇呢?從后世的角度來看,晁錯其實本來是可以自保的。但是只要他選擇自保,那麼不管他選擇哪一種方案,損失都會比晁錯被殺大很多很多。

如果晁錯不死,晁錯不可能再找出另一個背鍋俠,去替漢景帝背削藩這口鍋。而接下來,七國之亂也就會師出有名,這場叛亂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全面內戰,變成後來西晉八王之亂的局面。

這個結果,會導致接下來漢朝內戰很久。從劉邦到漢文帝,兩代人攢下來的家底,全部被揮霍一空。因為國力暴跌,接下來漢武帝自然也就沒法再打匈奴,更不可能揚鞭大漠,遠通西域。

而對于漢朝內部來說,因為沒有從根本上削除諸侯王,漢朝中央也就沒辦法政令貫徹全國,更沒辦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禮崩樂壞的問題,以后也無法解決。

所以,晁錯當然可以選擇不死,但是他不死的結果,就是三大問題一個都無法解決。

相比之下,晁錯全家被腰斬,這已經是代價最低的方案了。只有這樣,漢朝才能從根本上完成削藩。削藩之后,漢朝才有能力反擊匈奴,繼而解決社會道德問題,讓所有人過得更好一些。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晁錯。

他其實本可以選擇不死。但他如果不死,漢朝後來的歷史,很有可能會變得截然不同。

西藏老照片:圖2貴婦長相漂亮,圖6藏獒異常兇猛強壯
2023/04/03
隔著屏幕都覺得疼:腳掌變形的三寸金蓮,最后一樣工具剝奪人性
2023/04/10
老照片:女子八九歲就嫁人,最后一張是地主剛領回的小妾
2023/04/06
9張圖,直擊清朝末期9種刑罰,看過不愿再犯罪
2023/04/14
晚清酷刑老照片:不忍直視,專門為漢人設計,圖9是騎木驢的刑具
2023/04/13
歷史上的金枝玉葉到底長啥樣?難得一見的晚清格格真容,魅力非凡
2023/03/30
李鴻章家族上色老照片:圖4是其小妾,圖8兒媳婦長相漂亮
2023/03/29
清末老照片:大內侍衛虎背熊腰武功高強,青樓女子漂亮讓皇族瘋狂
2023/04/17
100多年前的晚清老照片,宮中妃子很漂亮,普通老百姓依舊窮苦
2023/03/27
晚清彩色老照片:名妓輕撫琴弦氣質高雅,母子合影擺pose笑逐顏開
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