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武帝的原配皇后,陳阿嬌用自己一生的經歷,給后人講明白了一個道理。
戀愛腦的女子,絕對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寄托在另一個男人的身上。因為對于男人來說,除了愛情之外,他還想要事業。
而一旦愛情無法滿足事業需求的時候,像漢武帝這樣的男人,往往就會選擇事業。而且,和事業一起到來的,很有可能是另一份愛情。
陳阿嬌的故事,其實得從她的父母開始說起。陳阿嬌的母親館陶公主,是漢文帝和皇后竇氏的女兒。同時,館陶公主和漢景帝,又是同父同母的親姐弟。
所以,在母親家這邊,漢文帝是陳阿嬌的姥爺,竇太后是陳阿嬌的姥姥,漢景帝是陳阿嬌的親舅舅。至于漢景帝的兒子,那自然就是陳阿嬌的表兄弟了。
至于陳阿嬌父親那邊,則是要相對弱勢一點。陳阿嬌的太爺爺,名叫陳嬰。這位陳嬰和劉邦是一代人,當年在秦朝末年的時候,曾經是楚國這邊的一個起義軍領袖。後來義帝熊心被殺之后,他就投降了項羽。項羽敗了之后,他又轉投了劉邦。
因為經歷比較特殊,所以陳嬰屬于那種典型的高開低走的走勢。到了漢朝之后,陳嬰也就只是一個普通侯爵。留給后輩兒孫的封地,其實也就不到兩千戶。而那幾位比較有名的開國功臣,比如蕭何、曹參、周勃等人,死后給后輩兒孫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超過一萬戶的封地。
所以,當年館陶公主作為漢文帝的嫡長女,嫁給陳嬰的孫子陳午,其實已經有點下嫁的意思了。不過這也很正常,因為那時候漢文帝對于南方的控制力,并沒有那麼強。和陳家聯姻,其實也是想借助陳家的影響力,進一步控制南方。
因為這樁婚事,有點類似于政治婚姻。所以館陶公主嫁給陳午之后,兩人感情其實也比較一般。當然,後來兩人還是生下了兩子一女,這其中的女兒,就是陳阿嬌。
而接下來,因為館陶公主是竇太后的獨女,到了漢景帝時代之后,館陶公主并沒有跟著丈夫,去陳家的封地生活,而是直接留在了京城。留在京城期間,館陶公主憑借自己長公主的身份,長時間陪在那位竇太后身邊,一直很受寵,權勢更是極為驚人。
不過後來,館陶公主開始不滿足于目前的權勢,想要以后可以長期掌權。所以接下來,館陶公主就打算和自己的弟弟漢景帝聯姻,從漢景帝的兒子當中,選一個做自己的女婿,做自己將來的依靠。
最開始的時候,館陶公主選中的,其實是漢景帝的長子劉榮。但可惜的是,這位太子劉榮的生母,不太喜歡館陶公主,所以就拒絕了這樁親事。而在這之后,漢景帝的另一位寵妃王娡,直接找到了館陶公主,表示自己想要結親。
所以接下來,一個流傳千古的劇情,就正式上演了。
館陶公主得知王娡的意思后,直接把陳阿嬌和劉徹,叫到了一起。然后館陶公主問劉徹:「你喜不喜歡阿嬌?讓阿嬌做你媳婦好不好?」
對于姑姑的詢問,劉徹則是回答道:「如果我將來能娶陳阿嬌,我就造一棟黃金打造的屋子,用來給阿嬌居住!」
因為這件事,後來留下來一個成語,叫做金屋藏嬌。雖然在后世,這個成語的使用方法,有時候會出現一些歧義。但最開始的時候,這個故事,其實是在說漢武帝和陳阿嬌的愛情。
兩個孩子彼此看著對眼,雙方母親也都有結親的想法。所以在這之后,雙方就正式定下了娃娃親。而接下來,因為雙方定了娃娃親,館陶公主開始極力輔助劉徹,幫助劉徹爭奪太子之位。
此后的幾年里,館陶公主開始不斷在漢景帝旁邊,說太子劉榮的壞話。再加上劉榮的母親,自己確實也不太爭氣。所以最后,劉榮被廢,劉徹上位,成了新太子。
在這之后,又過了幾年,隨著劉徹和陳阿嬌逐漸長大,兩人順利完婚。結婚之后,兩人的感情也非常和諧。像劉徹和陳阿嬌這種愛情,我們一般稱之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向來都是最珍貴的愛情。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陳阿嬌也確實是劉徹最愛的女子,沒有之一。為了陳阿嬌,劉徹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再找過其他女子。這事放在今天很正常,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其實真的很珍貴。
這個愛情故事,一直到劉徹登基之前,其實都堪稱完美。
直到公元前141年,漢景帝死了,劉徹登基做了皇帝。從這一年開始,兩人的關系,開始逐漸發生變化了。而這種變化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陳阿嬌想要的,只是漢武帝的愛情。只要有愛情,其他的一切,陳阿嬌都可以不要。
但是作為皇帝,漢武帝不行。他需要權力,需要做事業,需要成為那個千古一帝。
所以在這之后,兩人開始出現了分歧。而這種分歧,不是單靠愛情就能彌補的。
接下來的劇情,大致是這樣的。
漢武帝登基之后,陳阿嬌也被直接立為皇后。而漢武帝登基之后,很快就擺正了自己的皇帝位置,想要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比如說打敗匈奴,洗刷漢朝的恥辱。
但是,想要干成這些事情,漢武帝首先得抓穩權力,完美控制整個國家。
而基于這個思路,接下來,漢武帝很快發現,自己最大的障礙,竟然自己的親奶奶,也就是那位竇太后。作為漢文帝的老婆,竇太后資歷和威望都特別高。再加上竇太后的身后,還有一個強大的外戚世家竇家支持。所以,就算是漢武帝,這時候也得聽竇太后的話。每次在朝堂上聽了大臣們的匯報之后,漢武帝自己也得去找竇太后匯報。
只要有竇太后在,漢武帝永遠不可能獨掌大權。
另外,漢武帝還發現,自己如果想完美控制國家,必須改變以往西漢推行的黃老思想,改為推行儒學。而竇太后,偏偏又是黃老思想的堅定支持者。
所以接下來,圍繞著政見的不同,祖孫二人開始過招了。
漢武帝這邊,為了掌握大權,提拔了不少儒家學者,讓這些儒家學者掌權。等到這些儒家學者掌權之后,很快就開始討論,推行新的儒家制度。同時,又有人上書,要求收回竇太后監國的權力,希望以后漢武帝可以獨自處理政務,不用再向竇太后匯報。
對此,竇太后也沒留手,直接罷免了一大堆的儒家官員。就連漢武帝的老師,都被直接抓進大牢,然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監獄里。
這場失敗的新政,后世史稱建元新政。
建元新政之后,漢武帝不得不收斂鋒芒,盡量低調起來。而且,漢武帝發現,就憑自己目前手里的牌,好像不管怎麼打,都不可能贏過自己奶奶。
按照以往幾代漢朝皇帝的先例,一個皇帝如果想要爭權,一般有三種人可以依靠。這三種人,分別是老劉家的諸侯王、開國功臣以及他們的后代,再加上外戚。
前兩個群體,這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人,花了巨大的力氣,好不容易才打壓下去的。漢武帝很聰明,自然也不可能用。至于第三種,就是竇太后他們家了。
而在外戚當中,其實也有其他選擇。如果前朝留下來的外戚,成了皇帝的阻礙。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皇帝提拔自己媳婦家的親戚,組成一個新的外戚派,去和老牌外戚打擂台。這樣一來,自己自然就能坐穩皇位了。
所以這樣一來,陳阿嬌就成了一個關鍵的人物。
如果這個時候,陳阿嬌懂政治,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幫漢武帝扶持自己親爹那邊,形成一個強大的陳家。等到陳家壯大之后,再去和竇家打擂台,幫漢武帝掌權。
如果陳阿嬌這樣做了,漢武帝說不定就真的會死心塌地,愛她一輩子了。
但問題是,陳阿嬌沒法這麼做。
因為對于陳阿嬌來說,竇太后是她姥姥。陳阿嬌不懂政治,在一個普通女人眼里,扶持自己親爹這邊,去和自己姥姥家打擂台,這種事情顯然是不對的。而且就算陳阿嬌答應,她母親館陶公主,也不可能答應。
除此之外,陳阿嬌身上還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不能生育。如果陳阿嬌能生孩子,并且給漢武帝生了一個男孩。那麼這個男孩,絕對會在第一時間,被立為太子。那樣一來,陳阿嬌作為太子的母親,地位自然就更穩了。
但遺憾的是,陳阿嬌本人,身體似乎有點問題。一直到去世,都沒能給漢武帝生下一個孩子。
不能幫自己打擂台爭奪權力,又不能給自己生孩子傳承香火。這個時候的漢武帝,就算再愛陳阿嬌,依然還是會有所不滿。都說有情飲水飽,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哪怕是皇帝,也無法做到這一點。
因為在現實生活當中,除了愛情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劇情線。對漢武帝而言,他需要掌控國家,然后去打匈奴。這些事情,都不是單靠愛情能解決的。
所以,當陳阿嬌無法滿足漢武帝的需求之后,接下來,漢武帝自然就只能去找其他女子了。
就在建元新政被廢一年多以后,漢武帝某次外出打獵。回來的時候,漢武帝路過了自己姐姐家,所以就進去坐了一會兒。在這期間,漢武帝就看上了自己姐姐家的一個婢女。此后,漢武帝不但臨幸了這個婢女,還把這個婢女帶回了皇宮。
這個婢女,就是衛子夫。
對于漢武帝來說,這只是無聊時打發時間的艷遇而已。這個婢女入宮之后,漢武帝也沒拿她當回事。此后一年時間里,都沒再找過她。
但是一年之后,漢武帝好不容易想起了她,又找了她一次。而這一次之后,衛子夫就懷孕了。
從這時開始,漢武帝逐漸發現,衛子夫可以帶來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都是陳阿嬌無法給他的。比如說,衛子夫可以生孩子,能夠幫漢武帝傳承香火。再比如說,衛子夫給漢武帝帶來了一大堆親戚。這些親戚,可以幫漢武帝掌權。
最關鍵的是,衛子夫帶來的這些親戚里面,有一個超級牛人衛青。衛青的存在,可以滿足漢武帝打匈奴的欲望。
而衛子夫帶來的這些‘嫁妝’,都是陳阿嬌沒有的。
所以接下來,衛子夫開始迅速得寵。至于陳阿嬌那邊,自然就開始逐漸被冷落了,逐漸失去了愛情。
失去愛情之后,陳阿嬌開始竭盡所能,想要重新奪回自己的愛情,打一場愛情保衛戰。但問題是,陳阿嬌打這場保衛戰的方式,確實不太對。
為了奪回愛情,陳阿嬌跟自己的母親說完之后,那位館陶公主,直接對衛青出手,想要干掉衛青。在陳阿嬌看來,這個舉動,或許可以嚇到衛子夫,讓衛子夫以后不敢再和自己爭奪愛情。
除此之外,陳阿嬌又以皇后的身份,不斷為難衛子夫。可是她的這種做法,卻反倒讓漢武帝更加生氣,然后就離她越來越遠了。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之后,公元前135年,那位竇太后去世了。
竇太后的去世,對于陳阿嬌來說,其實才是最致命的打擊。竇太后在世的時候,哪怕陳阿嬌沒有兒子,沒有愛情,漢武帝也不敢廢后。因為如果他敢廢后,館陶公主就敢跟他拼命,連帶著竇太后也會收拾他。
可是如今,竇太后去世了,館陶公主也沒了那麼大的威懾力。這樣一來,陳阿嬌的護身符,就徹底沒有了。
在竇太后去世之后,漢武帝先是花了一年的時間,提拔了一些儒家官員。一年之后,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同時,漢武帝又開辟了察舉制,給了天下讀書人一條通道。
在這之后,漢武帝對于國家的控制力,瞬間上了一個大台階,真正做到了大權獨攬。
又過了一年之后,漢武帝又在馬邑地區,對匈奴主力設伏。雖然最后失敗了,但自此之后,漢朝和匈奴就開始正式交戰了。
而馬邑之戰結束之后,又過了兩年,漢武帝又借助‘灌夫罵座’一事,大力打擊了兩大外戚世家,竇家和王家。而這兩大外戚家族倒台后,漢武帝開始大力提拔衛家,進一步強化了自己對朝堂的控制。
到了這一步,陳阿嬌手里的牌,基本上已經不剩什麼了。只剩下漢武帝對她的那點舊情,還算比較有用。但這張牌,依然無法保住她的皇后之位。
所以在這之后,陳阿嬌便開始變得越來越偏執。陳阿嬌覺得,自己之所以失去了愛情,純粹就是因為衛子夫的存在。至于說政治以及國家之類的原因,以陳阿嬌的水平,估計也想不明白。
于是接下來,陳阿嬌開始玩巫蠱之術。簡單來說,就是扎小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重新贏得漢武帝的心。
可是皇后玩這種巫蠱之術,一直都是最大的忌諱。
所以最后,陳阿嬌玩巫蠱之術的事情敗露。漢武帝本來就想讓陳阿嬌動動位置,正好缺理由。接下來,漢武帝便直接以這個理由,廢黜了陳阿嬌的皇后之位,改立衛子夫做了皇后。
當然,陳阿嬌被廢之后,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對于漢武帝來說,他只是不再深愛陳阿嬌,然后陳阿嬌無法給他提供幫助,所以他才會廢后。但是往日的那些情誼,漢武帝其實還是記得。
如此一來,陳阿嬌被廢之后,日子其實也不算太差。雖然沒了皇后之位,但生活待遇上,基本沒有什麼變化。而且,自此之后,陳阿嬌徹底遠離了權力斗爭的旋渦,開始在宮里安心生活。
不過這個結果,對于陳阿嬌來說,說不定比死還難受。
被廢之后,陳阿嬌大概又活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雖然史書上沒記載,陳阿嬌具體是什麼時候死的。但從時間上來推斷,肯定是在館陶公主去世之后。
晚年的陳阿嬌,獨居深宮。雖然生活吃喝不愁,待遇也不錯。但是她卻沒了愛情,而且父母也早已去世。再加上沒有孩子,陳阿嬌的晚年,其實真的非常凄涼。
這就是陳阿嬌的故事。
如果陳阿嬌有一些政治智慧,明白如何替漢武帝分憂。或許,最后的結果,會截然不同。但在陳阿嬌的世界里,或許她永遠都無法理解,政治到底是什麼。她唯一追求的,其實就是和漢武帝的愛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