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氣派的堂屋內,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農戰戰兢兢地立在堂中。
他面前的豪紳一身綢緞,面露不屑,心中盤算著霸占老農女兒的陰謀。
歸還欠債的日子越來越近,老農無力償還欠債,只得被迫簽下賣女兒的賣身契。恰逢舊歷除夕,貧農女兒喜迎新年,沉浸在喜悅中的她,卻即將面臨家破人亡的災難。
在豪紳的壓迫下,老農含恨而死,老農女兒逃入深山,頭髮變白……這便是地主黃世仁霸占貧農女兒喜兒的故事,喜兒又被喚作白毛女。
白毛女的故事揭露了舊社會的農民飽受壓迫的凄楚處境。
自古以來,農業便是中國的重要產業,農民與地主兩重身份也在農業社會里傳承,農民的凄慘處境在古代歷史中并不少見,唐代詩人李紳就曾發出「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哀嘆。
與現代相比,古代人口少,地廣人稀,既然生活如此悲苦,窮苦百姓為何不墾地開荒,偏要受地主奴役?
辛勤耕作的農民
其實農民想要改變困境,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隨著疆域、人口等方面的變化,而中原地區則是以漢族為核心的「熔爐」,政權爭權奪勢過程中挑起的戰火,會使飽受戰亂之苦的民眾進行遷徙。
而隨著政權的穩定,百姓們安居樂業,會為人口增長提供更好的社會環境。
統一六國的秦始皇
從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首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開始,漢、唐、宋、元等朝代輪番上演著權力更替的戲碼,人口數量也出現不同的數值。
以秦漢更替為例,秦朝后期,連年征戰導致人口數量銳減,西漢建立之時,國家人口僅有一千余萬。
沛公劉邦滅亡秦朝,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經過休養生息的措施,漢朝的人口數量出現增長,發展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全國人口數量已經上升到3000多萬。
根據中國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先生主編的著作《中國人口史》的統計,東漢時期人口峰值在6000萬之上。
而宋朝是中國人口史的一個重要朝代,有宋一代,中國人口數量突破了一億,發展至清代,人口數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數量繼續突破2億、3億等關口,但與現代中國相比,封建時代的人口數量遠不及如今的人口數量。
歷史上中國人口數量的增長,并非有著一帆風順的上升軌跡,期間經歷過多次起伏,當政治秩序恢復,經濟、資源等方面利于民眾生存時,人口會呈現上升趨勢。
相對應地,長期戰亂、經濟遭遇重創時,則會誘發人口出現下降趨勢。
東漢末年,張角等人發起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的統治
例如朝代更迭的時期,群雄相爭將挑起戰火,導致人口出現大幅下降的趨勢,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三國初年的混戰,戰爭成為社會的大背景,人口在幾十年里從6000多萬下降至3000萬。
戰亂與安定兩種不同的社會局面,讓人口的變化出現了一定的周期性, 但總的來看,古代與現代相比,有著人口更少的特征。
那麼問題來了,地廣人稀,農民為何不自發墾地,擺脫地主的剝削?
表面看來,古時農民可以自發地利用農具,前往無人打理的荒地開墾荒田,以獲得更多耕地,提升農作物的收成,不受房地產開放商等現代才有的束縛,但其實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原因之一是墾地本身并非易事,古時生產條件落后,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耕作時全憑一身力氣。
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中所言,農民們農作時「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既要付出力氣,也要經受自然環境的考驗,所以開墾荒地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功夫。
開墾后的農田,短時間內無法收獲農作物
而經過開墾之后的農田,短時間內無法收獲農作物,農民在開墾荒田后,需要吃家中余糧維生。
尋常人家并非種糧大戶,家中余糧無法滿足長期的用糧需求,所以農民為了改善生活品質去開墾荒田,其實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而農民們在權衡利益得失后,可能會放棄開墾荒田。
此外,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不同,農民私自開墾荒田的行動未必會受到統治者的支持。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中國古代土地制度存在著眾多變遷,并非所有土地制度都為農民墾荒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維持社會安定,封建統治者需調和階級矛盾,一些統治者能夠設身處地地為農民謀求利益,以鼓勵農民自墾這件事為例,明朝統治者朱元璋就鼓勵民眾開墾荒田。
朱元璋出身寒微,幼時家境貧苦,曾為地主放牛,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最終響應元末農民起義軍,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畫像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當歷史的指針指向元朝統治末期時,蒙古統治者向漢人征收名目繁雜的賦稅,民眾遭受殘忍剝削,為謀求生路,農民起義爆發,拉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從元朝滅亡到明朝建立,連年戰亂打亂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天災人禍給民眾帶去沉重苦難。按照史書《明史》的記載,至正年間發生嚴重的蝗災、瘟疫,彼時只有十七歲的朱元璋就經受了家破人亡的苦難——父母、大哥先后去世。
因為家庭困苦,朱元璋甚至沒有能力為逝去的親人安葬,為了活命,朱元璋前往皇覺寺做了和尚,但因為饑荒,和尚也難以討要到施舍,朱元璋只能離開寺院流浪,沿路乞討飯食。
凄苦的經歷讓朱元璋深諳底層人民的不易以及糧食的重要性,在坐上皇帝之位以后,朱元璋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
《明史》有載,朱元璋對百姓的困境有著清晰認知,他稱「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要官員施展廉政。
在獲得統治者支持后,田間耕作的農民有著更高的熱情
他還鼓勵民眾開墾荒地,為民眾免除租稅,并將人多地區的農民遷徙至地廣人稀的地區。墾荒者自墾農田歸己所有,政府還給他們提供耕牛、種子等,各種措施提升了農民墾荒的熱情。
朱元璋的政策讓全國漸漸形成了以自耕自種為基礎的農耕局面,促進了耕農經濟的發展,與之相對的是地主階級的經濟受到抑制。
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局勢出現了變化。
明朝政府為民眾提供的便利無法一直延續下去,一個因素是農民之間的競爭,在優渥的墾田條件下,農民們積極墾田,形成了競爭之勢,甚至出現了為爭田大打出手的情況。
該種局面被明朝官員察覺,他們上言稱:「若不起科,爭競之徒,終難杜塞」,所謂的「起科」,就是對農田計畝征收錢糧。在相對混亂的局面里,鼓勵開墾的政策施行不多久便被取締。
另外,農民在鼓勵墾荒的政策下,同樣要面臨著生存壓力,墾田需要時間,為了維持生計,一些農民會向當地豪紳借貸,以彌補家用,支撐到墾田結束。
雖然日常花銷不高,借貸數量不大,但農民創造的經濟數量有限,導致自己的償還能力太弱,很難用錢還清借貸。
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農民只能用土地抵債,這樣一來,農民辛苦開墾的田地反而又回到豪紳手中。
從墾田過程中嘗到苦頭的農民,就會對墾田喪失熱情,在付出巨大時間、經濟成本后,自己卻并未獲得理想中的收獲,這種局面下,農民就不愿意自發墾田,選擇其他方式維持生計,其中一種便是做佃農。
勞作的佃農
佃農是指租入土地從事勞動的農民,從秦國「廢井田,開阡陌」建立土地私有制以來,私有土地成為了中國封建歷史上主要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到兩宋時期,租佃方式成為一種普遍的形式。
佃農們從地主手中租來土地,他們繳納地租,史書《宋史》中便有相關記載,「凡州縣曠土,許民請佃為永業」,佃農們不僅可以租來土地,還可以將租種的土地看作「永業」,長期地進行租借。
表面上看來,自耕自種的耕作方式更為輕松快活,農民們自主開荒擁有自己的土地,耕作所得皆歸自己所有。
但其實,自耕自種并非想象得那麼輕松,成為佃農也沒有想象得那麼凄楚,一些農民甚至更愿意做佃農。
夏商周三朝,中國社會形式從原始社會變為奴隸社會,直至秦皇嬴政統一中國為止,千余年的統治中,土地產權制度大致呈現著土地國有制的形式。
統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支配、管理自己所有的土地外,將其他土地連同奴隸一起,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
奴隸社會中,土地制度的一個代表形式為「井田制」,該制度將土地劃分為眾多方塊,整體呈現出「井」字。
井田制農民耕作示意圖
按照儒家經典《周禮》的記載:「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土地被進行了劃分,井田制為國有制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之下,集體勞動與個體勞動相結合。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言:「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中間為公田、周圍八家為私田的土地,呈「井」狀排布。
所謂的公田是奴隸主經營的土地,而私田則是奴隸主分配給奴隸進行耕種的土地,奴隸們需要在公田服勞役,公田收入歸為領主所有,私田收入則歸自己所有。
在井田制的規定下,最高的土地所有者為統治者,就像古代詩歌總集《詩經》的描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各級貴族對受封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可進行土地買賣。
庶民只能遵循服勞役的義務,沒有土地所有權
這種背景里,庶民只能遵循服勞役的義務,要先在公田上耕作,再耕種私田維持生計,土地歸國家所有,窮人沒有土地所有權,因此沒有良好的開墾荒地的條件。
井田制度到東周時期已經逐漸崩潰,奴隸社會的土地制度逐漸消亡,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走上歷史舞台,展現出不同的特征。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早在秦國時期,地主階級占有大量的土地,他們逃避賦稅上繳,一方面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另一方面縮減了國家稅收。
為削弱地主階級的力量,秦國開始了土地制度改革,商鞅廢除井田制度,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鼓勵農民開墾土地,打破「井田制」的疆界。
商鞅變法,重農抑商
商鞅變法承認了土地私有,廢井田重農桑,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對生產者而言,變法降低了生產、生活壓力,對國家而言,變法鼓勵了耕織生產,保證了國家財力來源,提升了國力。
社會墾地的熱情雖然高漲,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但農民階級卻承受了更大壓力,多數自耕農轉變為佃農,地主階級受益更多,為激烈的社會矛盾留下隱患。
發展至漢代,土地私有制曾出現過鼎盛局面,漢武帝統治時期,土地兼并風潮涌現,「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大地主和農民階級矛盾尖銳。
為安定社會秩序,西漢統治者以「限民名田」的策略抑制土地兼并,調整大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限制私人占田,但限田政策在西漢末年徹底失敗。
新朝皇帝王莽掌權后,推行了「王田改革」,試圖恢復「井田制」以平均分配土地,實行土地國有制,不準土地買賣,阻止土地兼并,減少農民所受的剝削,但政策推行不暢,最終「王田制」淪為一紙空文。
劉秀畫像
東漢統治者接替政權后,也曾有意抑制土地兼并,劉秀建國后不久就頒布「度田令」,丈量土地、核實戶口,讓土地所有者按照實際占有的土地數量進行納稅,擁有的土地越多稅收越多,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土地兼并。
經過度田,地主、農民階級矛盾得到緩和,為恢復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墾田、人口均出現了增加,但東漢統治末期,土地兼并、失地流民問題日漸嚴重,百姓苦不堪言,遂揭竿而起,貧民百姓在張角等人的號令下,向官僚地主發起攻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
從夏商周到秦漢,土地制度已經出現過多次變化,各朝統治者雖然有過推動農業發展的措施,但并未完全消滅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為了逐利,大量占有土地的地主階級壓迫了農民的生產。
受制度以及地主階級的影響,農民們自墾耕種面臨著沉重的壓力。只有國家鼓勵農民自墾時,農民才擁有開墾土地的良好條件,但鼓勵民眾自墾也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加之地主階級的侵蝕,農民自墾面臨著重重壓力。
在中國文學史上,存在著眾多歌頌田園生活的詩詞佳句,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厭倦官宦生活后選擇隱居,他辭官卸任,躬耕于田間,過著和普通農民一樣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眾多反映田園躬耕生活的詩文。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凸顯了陶淵明悠閑自得的心境,但其實自耕自種的農民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輕松。
在多數情況下自耕農要承受徭役、賦稅,徭役是統治者強迫平民進行的無償勞動,而賦稅則是天賦等各種捐稅的統稱,指民眾支付給政府的費用。
因此農民自耕自種,多數情況下并不僅僅是自給自足,靠種田獲得的收入,還將以賦稅等形式支出,加上徭役等影響,壓在農民身上的擔子并不輕松。
清代蜀中才子李調元在著作《賣田說》一文里,談到一個讓他不解的現象,那就是清代中葉,四川眾多中小業主失去土地,成為了佃農,一些人樂于賣田,李調元對此十分不解。
清代蜀中才子李調元雕像
李調元的朋友王澤潤也淪為了佃農,他現身說法,講述了自己淪為佃農的過程,王氏曾經是占田千畝的大地主,但代代平分家產,地主財富的集中與積累被限制,中小地主、自耕農階級廣泛存在。
而自耕農和中小地主要承擔嚴苛的賦稅,因而更難積累經濟,恢復原本家大業大的輝煌局面。王澤潤在苛捐雜稅中飽受剝削,因此放棄了土地,選擇賣田以佃田,甘愿做佃農。
成為佃農后,為了獲得更多利益,地主們反而會對佃農形成特殊的「保護」,例如當地方政府給佃農加派徭役時,在當地有頭有臉的地方豪紳,會為了確保佃農們的勞務時間想方設法庇護佃農,避免佃農們受到徭役影響。
封建王朝基層官府為農民加派的徭役,損壞的不僅是佃農的利益,還有地主的利益。成為佃農后,農民們在租借來的田地里耕種,雖然要向地主支付租田費用,但受到庇護的他們無需被強征徭役,也無需繳納田稅。
空置不用的荒地,通過開墾能為地主帶來更多利益
對于地主而言,他們名下的荒地空置不用,本身就是一種浪費,被佃農租借反而能夠提升土地利用率,所以他們愿意租借名下荒地,甚至有些還給出長期耕作的條件。
至于耕田的收益,通常情況為對半開,常常在實踐中根據佃農使用地主生產資料的情況而定。北宋文學家蘇洵有言:「耕者之田資于富民……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佃農和土地所有者各得土地生產的一半收入,兩者存在著租佃關系。
生產資料包括農具、原料等,租佃地主土地進行耕種的佃農,在生產資料不完備的情況下,常常需要地主提供耕牛、農具等生產所需的工具,甚至還需要地主提供居住地、糧食等,地主為佃農提供的生產資料的多寡,也會影響生產收益的分成。
耕田收益分成還與土地肥沃程度等因素有關,例如福建松溪縣相關資料記載:「肥田主得六七,佃得三四」,而貧瘠的土地,主得「四五」,佃農得「六五」不等。
農民們選擇成為佃農,其實就是放棄了自行開墾荒田做地主的可能,他們與地主形成了雇傭關系,雙方存在著利益聯結。
但并非所有的地主都具備契約精神,會循規守矩,不肆意侵害佃農們的利益,地主對佃農們的庇護,本質上還是側重于保護自己的利益。
逃入深山,頭髮變白的「白毛女」
自古以來,地主壓迫佃農的文藝創作并不少見,「白毛女」就是一個代表,掌握更多資源的地主階級盤剝佃農,親手釀造種種悲劇。
總的來看,古代農民沒有主動開墾荒地,擺脫地主壓迫的原因有很多,政策不支持,沒有開墾荒田的良好環境是其一,開墾荒田成本高,賦稅勞役的壓迫等因素,都使得農民不愿開墾荒田,去自耕自種。
在賦稅壓力較大時,農民會選擇成為佃農,在地主的壓迫下艱難維生。
由此可見,在古代開墾荒田并不簡單,各種條件制約之下,一些人甘愿做佃農,例如王澤潤,他們租佃土地,靠辛勤勞作養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