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 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倭寇,這個詞語對許多人來說并不陌生,在我國明朝年間,倭寇橫行,也由此誕生了許多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
而這群從海上而來的海盜, 眾所周知就是日本來的賊人,但也有許多人對他的真實身份存在懷疑。.
(倭寇行船)
在今天的學者中, 有人認為倭寇并非全是日本人,而是華人海盜。比如在明朝的史書記載中,就曾寫下「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十個人里面有三個是真倭寇,其余的七個都是中國人。
再到 日本的學者山根幸夫說,倭寇的真實主體是中國的小商人階層,由于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所以他們不得不從事海上私人貿易。 他還指出著名的海盜頭子汪直,便是出身徽商,隨后成為了倭寇的最高領導人。
(明朝海盜 圖文無關)
那麼為什麼會有將華人海盜,指認為倭寇的情況呢?
這和當時的明朝大環境有關,官員腐敗盛行,并且不務正事。而 當時朝廷抓倭獎勵很大,所以有些被抓的中國人,不管他是不是倭寇,都被冠上了倭寇的名字,卻不知道他的真實來歷。
為什麼我們認為倭寇是日本人呢?其實不如說正是認出他們的日本人身份,才被冠名了倭寇。 日本,最早被稱作倭國,而根據記載,早在我國的東漢年間,倭國就曾派使者訪問漢朝。
當時的漢朝勢力雄厚,自然吸附了周圍小國的附庸,而當時正是 漢光武帝給賜給了日本國王一金印,而日本也將這枚金印看做是君權象征。
(日本國王金印)
所以 從東漢到隋朝,倭國一直向中國上貢,甚至于日本這個名字,也是因中國而取。當時中國將東方看做是夷蠻,倭國認為自己位置不好。加上靠近東方接近太陽日出,所以更改為「日出之國」,也就是日本。
而發展到了十三世紀,中國國力強盛,許多日本的商人便常常打劫元朝船只的貨物,「窺視商船劫掠之」, 可見早在元朝末年,便有倭寇襲擾中國。當時中國的貨物商品遠比日本便宜,而那些生產絲綢的原材料也都要從中國進口,許多日本宗族都開始有組織的劫掠。
而在當時的明朝,而除了倭寇以外, 一些假倭也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這些人是中國人卻與朝廷背離。這也導致許多人以為只要是海盜,都可以被稱作倭寇。
(倭寇 圖文無關)
的確在當年,這些都被人認為是倭寇,但也分「真倭」和「假倭」,比如日本人就是真倭,這些華人海盜就是假倭。而如今一 部分學者把倭寇直接認為是中國商人,這種想法是荒謬的。
之所以倭寇會被稱作「倭寇」,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是日本人。在嘉靖年間的倭亂當中,曾有一行共53人,在沿海地區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燒殺擄掠。而最終被捕獲后,在 胡宗憲的上述中稱,這一伙人正是來自于日本的九州。
所以倭寇和華人海盜的區別還是很大的,華人海盜可不是倭寇。如今一些日本學者偷換概念,試圖把日本倭寇的名字摘掉,簡直是異想天開。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我 們所稱呼的倭寇,多是日本人。
并且在明朝后期的抗倭戰爭中,也都是與日本人發生戰斗。 真正的華人海盜,在汪直被覆滅后,行跡已經慢慢消失。尤其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倭亂, 不論是俞大猷還是戚繼光,他們所對戰的就是日本人。
(抗倭名將戚繼光)
那麼倭寇也就是當時的日本,為什麼會對中國下手呢?這就涉及到了日本當時的情況,時間來到了日本的戰國時期,在 日本的土地上竟然能劃分出66個勢力,可以說遍地都是「軍閥」,群雄混戰,相互爭奪。
并且當時海上貿易盛行之后,許多其他國家的人也都到了日本。比如我們前文提到的汪直,他就曾在日本的九州建立自己的基地。而當時的日本戰亂不斷,一 些勢力比較大的日本封建主,在失敗之后,他們便把箭頭指向了當時的明朝。
(明朝海上貿易)
中國勢力強盛又盛產茶葉絲綢,而沿海地帶還富饒,對于野心勃勃的日本人來說,正是劫掠的好地方。而 當時日本南面的松浦家,就是對海盜的最大支持者,他們劫掠往來的漕船,不僅是中國,朝鮮當時也受災嚴重。
而明朝剛剛成立之時,但是的日本政權幕府也縱容了倭寇對中國的侵擾。而正是在侵擾下,明軍才加強了海軍建設。
而 囂張的日本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武裝爭斗、走私、搶劫。為的就是搶奪利益,霍亂地方。
(倭寇和明軍對戰)
那麼為什麼明朝會受到倭寇的侵襲呢?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海禁政策,最初從朱元璋下達的海禁政策,在朱棣那一帶有了好轉,當時日本南面的許多人跑來騷擾明朝沿海。
于是 明王朝和日本北面的勢力達成了合作,這對抑制當時的倭寇還是有用的。
但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海禁更加嚴格,這樣催生了更多的私人海上貿易, 導致倭寇在東南面突然盛行,甚至與許多中國官員、商人達成合作。那這些官員為什麼這麼做?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上面不管,下面貪污成風。
(明朝船只 圖文無關)
嘉靖時期,朝廷官員貪污盛行,朝廷內部黨爭不斷,日漸腐敗。皇帝整日修仙問道,下面的人各個都裝聾作啞,所以正是因為如此,嘉靖時期的海瑞才顯得格外特別。當時嘉靖時期的官員,甚至有為了陷害忠臣,故意和倭寇合作。
而那些抗倭的官員,卻會遭到排擠,比如胡宗憲、戚繼光等等。而 朝廷土地兼并盛行,百姓吃不飽飯,海防也日益松散,在這樣的情況下,倭寇越來越猖獗。可以說整個明朝年間,幾乎充斥著倭患。
而明朝內部的不團結,也是倭寇劫掠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當時的倭寇在日本國內無法獲得勝利,那反過來攻占中國沿海,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大的利益,他們自然會選擇進攻中國。并且在后期豐臣秀吉進攻朝鮮時的想法,先占朝鮮,再打中國,最后是這個亞洲。
(豐臣秀吉)
可見這樣的思想在日本人當中,是絕對大規模存在的。而倭寇侵擾中國,也如同當初的蒙古族攻宋一般,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這龐大的土地。而且 明政府眼看著衰落,日本當時萌生出的野心可不小。
到了嘉靖朝四十五年,總共被倭患其擾628次,這個數量是十分驚人的。因為從洪武到永樂一共也就57年,但是總共的次數只有94次。可見 明朝到了嘉靖年間,整個國家和社會,已經嚴重被倭寇影響。
國君不理朝政,下面的高層官員不顧百姓的死活,至此造成了著名的嘉靖倭亂。 嘉靖三十六年,戚繼光開始在胡宗憲手下抗倭,與俞大猷屢屢配合打擊倭寇。
後來到了浙江,戚繼光專心練兵,就是希望能夠鍛煉出一支有力的軍隊,能夠在與倭寇的對戰中勝出,而這支部隊也正是 「戚家軍」,他們跟隨戚繼光出生入死。
(戚繼光抗倭)
嘉靖四十年, 倭寇又再次進攻桃渚等地,戚繼光率兵守在桃渚大破倭寇,倭寇倉皇逃跑被追殺到了雁門嶺。又趁機進攻台州,戚繼光勇猛殺敵將倭寇首領斬殺,又將全部的余黨淹死。面對前來支援的倭寇,戚繼光更是戰無不勝。
值得注意的是, 這里的倭寇并非是華人海盜,都是實打實的日本人。而戚繼光在和日本倭寇的戰斗中,多次獲得勝利,鞏固了明朝的統治。
但整個明朝中后期,已經是一團亂麻,奸臣當道,殘害好官,貪污腐敗成風,這樣的一個朝廷,又怎能堅持下去。 而倭寇之風一直持續到了十六世紀,三百年的光陰,還是由于日本的豐臣秀吉禁止日本海盜行為,倭寇才逐漸減少。
前面我們提到,日本倭寇不止襲擾中國,他們還對朝鮮下手。當時日本戰國時期后期,豐臣秀吉成為了日本土地上一統的君主。而 他的野心不只是日本境內,他想要的是整個亞洲,而他的目標便是先拿朝鮮,再拿中國。
(日本進攻朝鮮)
看看,百年前的日本也是如此,想侵占更大的地方,還美其名曰是想建立亞洲帝國。 只是豐臣秀吉的美夢終究要破碎,這次他率領的是日本的正規部隊。他們踏海而來,前往朝鮮,但在我們眼中,這就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強盜。
日軍的確很快侵占了朝鮮平壤,而朝鮮作為明朝的附屬國,也立刻向明朝展開求救。 豐臣秀吉還做著侵占北京的美夢,還準備遷都北京,連領地劃分都規劃好了。但明 神宗派出的部隊月四萬人,跨過鴨綠江后,便開始了和日本的戰斗。
在明軍和朝鮮水師的共同攻擊下,日軍根本無力反抗, 僅僅三月日軍人員驟減,最后被迫和明朝和談。這段歷史讓人不免眼熟,抗擊外敵拯救朝鮮,早在千百年前便存在了。可日本的做法卻依然和他們的祖宗一樣,伏小做低,然后肆機搶奪。
(萬歷朝鮮戰爭)
再回到倭寇的問題上,正如一開始我們所問的一樣,倭寇究竟從何而來。現在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了,倭寇不是什麼華人海盜,倭寇就是實打實的日本人!
陳學文. 明代的海禁與倭寇[J].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3(1):9.范中義, 仝晰綱. 明代倭寇史略[M]. 中華書局,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