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之所以能即位,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權力平衡。
簡單來說,順治皇帝接班,這是一個各方勢力都能接受的結果。而除了他之外,不管換誰上位,都會有人極端不滿意,最后會直接演變成八旗內戰。
而當時清朝的外部環境,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在這種狀態下,所有人都無法承受八旗內戰的結果。所以最終,大家只能各退一步,選了年幼的順治皇帝接班了。
當然,歷史上真實的順治接班過程,肯定還是很復雜的。
真實的過程,肯定不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不是因為多爾袞對孝莊太后有意思,就決定擁立福臨。想要更好的理解這件事,我們得先從滿清的八旗制度開始說起。
在清朝的歷史上,八旗制度的誕生,其實是要早于政權歷史的。準確來說,當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后,先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誕生一年之后,努爾哈赤才正式稱汗,正式建立后金。又過了二十年之后,皇太極才將后金改稱為清朝,自己稱帝。
請注意,這個時間順序,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是先有的八旗制度,然后才有的清朝皇帝。所以在清朝初期的時候,尤其是在皇太極在位時期,清朝的高層政治,其實和正常大一統王朝的制度不太一樣的。
準確來說,皇太極在位時期的清朝高層,其實更傾向于貴族政治。皇太極確實地位最高,但從法理上來說,他不可以一個人決定所有的事情。如果八旗的帶頭貴族,聯合起來反對皇太極,那皇太極的命令,就是一張廢紙。
這一點至關重要。
所以,在清朝早期的時候,玩的其實并不是嫡長子繼承制,而是貴族選舉制度。畢竟,連皇帝本人,都不是至高無上的。那麼對于繼承人這件事,自然也不是大汗或者皇帝本人,自己就能決定的。
按照當時的規矩,努爾哈赤去世之后,努爾哈赤的兒子、兄弟,甚至是侄子,都有資格參加選舉。而最終的結果,就看誰得的票數最多,誰就能接班。
當年皇太極能接努爾哈赤的班,其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皇太極并不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而是他爹的第八個兒子,非嫡非長。如果當時后金也玩嫡長子繼承制這一套,皇太極估計根本就沒有當皇帝的機會了。
當然,到了皇太極在位后期的時候,這種情況開始逐漸變化了。畢竟後來,皇太極已經正式稱帝,而且也開始把清朝的各種制度,逐漸改成中原王朝的樣子。所以,如果皇太極去世之前,及時立自己的嫡長子做太子,後來也就沒什麼爭議了。
但問題就在于,皇太極臨死之前,偏偏沒有立太子。而且,因為他是暴斃而亡,所以他臨死之前,連一個明確繼承人都沒確定。
這樣一來,問題就大了。
更要命的是,按照女真的制度,皇太極本人,其實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嫡長子的!這事其實和女真的婚姻制度有關。簡單來說,當時中原王朝這邊,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女真這邊,則是真正的一夫多妻制。
在中原王朝這邊,只有正妻所生的大兒子,才叫嫡長子。而在女真那邊,因為之前長期實行一夫多妻制,皇太極的幾個妻子,地位是平等的。要是較真的話,這幾個女人生的孩子,都是嫡子。
而在清朝開國的時候,皇太極倒是也立了一個正宮福晉,這就是哲哲。但同時,哲哲沒有兒子,只有女兒!
所以不管怎麼算,皇太極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嫡長子。而沒有嫡長子,也就意味著皇太極死后,沒法按照正常的嫡長子繼承制,來選擇下一代繼承人。
生前沒有確定繼承人,而且也沒有明確的嫡長子。這樣算下來,那皇太極去世之后,大家自然就只能按照之前的傳統,繼續玩推薦制了。
就這樣,在皇太極死后,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徹底爆發了。
按照之前努爾哈赤時代的制度,皇太極的兒子以及兄弟,甚至是侄子,都有資格參加選舉。誰得到的票數最多,誰就能成為新的皇帝。
有資格參加這場選舉的人,其實很多。因為皇太極本人,一共有十一個兒子。而皇太極去世的時候,他還有八個兄弟在世。至于侄子,那就更多了!
嚴格來說,這些人,其實都有資格參加選舉。
當然,這里面絕大多數的人,身后都沒什麼支持的力量,所以自然也就不會自取其辱,去參加什麼選舉。真正敢去參加選舉的,身后至少也得有八旗當中某一個旗的支持才行。
之前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原本女真八旗的基礎上,增設了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不過蒙古八旗和漢八旗這邊,帶頭人基本上沒有投票資格。真要投票的話,還是得看女真八旗這邊。
而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女真八旗這邊,正黃旗和鑲黃旗,都是皇帝的直屬八旗。這兩個旗的態度比較特殊,他們只支持皇太極的兒子,不支持皇太極的兄弟和侄子。但是同時,支持哪一個兒子,那就無所謂了。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那就都可以。
另外,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控制正藍旗。這也就意味著,正藍旗會堅決支持豪格,不會支持皇太極其他的兒子。
鑲藍旗則是由努爾哈赤弟弟的兒子,也就是皇太極的堂弟,濟爾哈朗直接控制。因為濟爾哈朗并不是努爾哈赤的后裔,所以在皇太極去世之后,濟爾哈朗參與選舉的資格。這樣一來,濟爾哈朗和鑲藍旗,支持誰其實都一樣,區別就只在于誰開的價碼更高了。
而正白旗和鑲白旗,則是由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多鐸控制。多爾袞和多鐸,是真正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倆人感情比較好。正常情況下,這倆人都有參與選舉的資格。但是作為弟弟的多鐸,更愿意支持自己的哥哥多爾袞。
所以這樣一來,正白旗和鑲白旗,就都堅定支持多爾袞,而不支持皇太極的其他兒子。
至于最后的正紅旗和鑲紅旗,則是由皇太極的哥哥代善統領。作為皇太極的兄弟,同時又獨自控制了兩個旗,代善原本也是有資格參與選舉的。
但問題是,代善這個人有點特殊。其實早在當年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代善就已經是一個接班的熱門人選了,一度比皇太極還熱。但後來,代善和努爾哈赤的寵妃,傳出了一點桃色緋聞。雖然這事的真相到底如何,大家都不知道,但有這麼一件事存在,代善的名聲肯定是徹底毀了,所以他也就變相失去了參與選舉的資格。
當年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就是如此。如今皇太極去世之后,自然還是如此。
所以,對于代善來說,他本人不能參與選舉。這也就意味著,代善和濟爾哈朗一樣,選誰都無所謂,區別只是誰給自己的利益更大。
這樣算下來,最后進入決賽圈的,就只剩下了豪格和多爾袞。至于皇太極其他的兒子,以及其他的兄弟,就都沒有資格參選了。
而對于這兩個候選人,正白旗和鑲白旗,堅決支持多爾袞。正藍旗堅決支持豪格。正黃旗和鑲黃旗支持皇太極的兒子,可以是豪格,也可以是其他人。至于正紅、鑲紅以及鑲藍這三旗,選誰都可以。
這就是選舉開始之前,清朝高層的基本情況。
而接下來,當選舉開始之后,多爾袞和豪格兩人,都是一步不退。最后,這場會議只能陷入僵局。同時,正黃旗和鑲黃旗的人,為了確保皇位一定能落入皇太極后代的手里,直接派人包圍了宮殿。只要最后多爾袞勝出,他們就直接開始兵變。
就這樣,因為這場選舉,雙方都徹底劍拔弩張。如果處理不好的話,接下來清朝估計直接就會內戰了。
而如果清朝內戰,這個結果,顯然是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當時明朝那邊,農民起義已經如火如荼。
張獻忠這時候已經稱帝,李自成則是正在帶兵,和孫傳庭的十萬大軍進行對峙。幾個月之后,李自成就會干掉孫傳庭,然后在西安稱帝,最后逼得崇禎皇帝吊死煤山。
在這種關鍵時刻,顯然,清朝內部的內戰,是大家都不能接受的,因為這不符合大家的利益。如果真要搞出內戰,那代善和濟爾哈朗,肯定都會第一時間選邊站,盡量降低內戰的損耗。
所以,就在這個時候,濟爾哈朗站了出來,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
既然你們都不肯退步,那就干脆都別選了,直接選皇太極其他的兒子,這不就得了嗎?
濟爾哈朗這個方案,聽上去似乎有點扯,但仔細想想,確實是大多數都能接受的一個方案。
首先,正黃旗和鑲黃旗,支持的是皇太極的兒子,而不是豪格一人。其次,大家都不能接受內戰。相對來說,代善和濟爾哈朗,更愿意支持這個方案。
所以,當濟爾哈朗提出這個計劃之后,大家很快就開始猶豫,開始盤算這個方案的得失。
而隨著濟爾哈朗開了這個頭,接下來,大家開始思考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如果按照這個計劃,不選豪格,選皇太極其他的的兒子,那麼到底該選誰?
答案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老九福臨。
在很多電視劇當中,曾經有過這樣一幕:身為老九的福臨,和身為老十一的博爾果,當時進行了抓鬮。博爾果抓到了金銀珠寶,福臨拿了玉璽,所以大家最后才選中了福臨。
在正史上,這事其實是壓根不存在的。
因為在皇太極的這些兒子當中,福臨其實是最有資格的繼承人。之前我們說過,女真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但是如果嚴格來說,其實是一夫多妻多妾制。
皇太極本人有很多個媳婦,但是這些媳婦當中,有五個地位相對較高。按照中原王朝這邊的說法,這五個媳婦,都算是正妻。
而這五個正妻當中,其他四個,都沒有兒子。只有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生了一個兒子。
所以嚴格來說,只有福臨算是嫡子。就連豪格,其實都只能說是庶子。
另外,孝莊太后身后的政治力量,也非常恐怖。孝莊太后姓博爾濟吉特,這個姓氏,其實是一個蒙古姓氏音譯成滿語之后的結果。而在蒙古話當中,這個姓氏,其實叫做孛兒只斤,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姓氏。
當年孝莊太后嫁給皇太極,本來就是出于聯姻的目的,為了讓蒙古和女真的關系更進一步。所以,孝莊太后代表的,其實是整個蒙古八旗!
雖然蒙古八旗沒有投票權,但他們代表的力量,同樣也是不容小覷的。
所以,除了豪格之外,皇太極其他的兒子里面,其實就只有老九福臨,有繼承的皇位的資格。這個結果,大家都能很快想到。
如此一來,濟爾哈朗提出的方案,其實就等于是要選福臨了。
和多爾袞、豪格兩人相比,福臨身后的力量,顯然要弱了很多。但如果拋去多爾袞和豪格之外,他就是最合適的繼承人了。
首先,福臨身后有蒙古八旗的支持。其次,鑲黃旗和正黃旗,也會支持福臨。第三,選擇福臨,可以確保清朝內部不會內戰,所以濟爾哈朗和代善身后的三個旗,也會支持福臨。
這樣一來,福臨身后瞬間就有了五個女真八旗,再加上蒙古那邊的支持。就算多爾袞和豪格不答應,他們也沒招了,因為這時候他們已經成了少數派。
所以再之后,多爾袞和豪格,就只能接受這個結果。區別只是在于,他們接受這個結果,能夠拿到多少好處。
就這樣,最后大家又經過了一輪談判之后,最終一致同意福臨上位。但同時,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要做攝政王。至于豪格,作為福臨的大哥,那自然也有一些好處,但是卻失去了繼承權。
這就是福臨上位的整個過程。不得不說,福臨的運氣,是真的很好。從始至終,六歲的福臨什麼都沒做,就被推上了皇位。
反倒是機關算盡的多爾袞和豪格,最后和皇位失之交臂,成了最后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