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二年,農歷六月初六,在浙江紹興周家門前,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婚禮。
站在門前的一個年輕人,身穿禮袍,頭戴禮帽,腦袋后面還拖著一條假辮子,正面無表情地等待著新娘的到來。
隨著一片歡呼聲,抬著新娘的花轎緩緩地落在了周家老台門前,隨后,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只怯生生地腳從花轎中伸出。這個年輕人定睛一看,咦,這只穿著繡花鞋的腳不大不小,正是一只正常女子的腳。
就在大家愣神的工夫,意外發生了,這只尋找著力點的繡花鞋,突然就掉了下來,露出了一大團棉花,以及一只「三寸金蓮」……
楊角風談晚清民國人物第119期:朱安:洞房花燭夜,看著新娘的腳,魯迅淚流不止,從此禁欲二十年!
朱安
一、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這場婚禮的主人公不是別人,正是魯迅和朱安!
見到新娘朱安的腳從大變小,魯迅的心情,也經歷了仿佛從過山車頂端又到低谷的轉折。這場婚禮也在大家的哄笑聲中繼續舉行,魯迅也在大家的簇擁下,完成這場鬧劇般的婚禮。
洞房花燭夜,魯迅抱著最后一絲希望,挑開了蓋在新娘頭上的蓋頭。印入他眼簾的卻是一個頭髮稀少,高額頭,長臉,面色又黃的一個女子,失望乃至絕望瞬間涌上了他的心頭……
第二天一大早,滿懷期待的婆婆,也就是魯迅的母親魯瑞叫新婚夫婦起床。這才發現魯迅的狀態不對勁,本是洞房花燭夜,作為新郎的魯迅應該神清氣爽才對。結果魯迅卻是精神萎靡,兩眼浮腫,四肢無力,臉上還青了一塊,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邊臉被被子的靛青染青了。
再看新娘朱安,也是一臉的尷尬,怯生生地縮在一邊,感覺像犯了多大的錯似的。
原來,這一晚,魯迅壓根就沒有碰新娘一下,連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尤其是那雙小腳,怎麼看,怎麼礙眼,這次被母親騙回家成婚,魯迅不是沒想過糟糕的結果,只是沒有想到會這麼糟糕。
一時間悲從中來,想到未來的路,已經不知道何去何從。這個新婚夜,魯迅一直側著身子背對著新娘,淚流不止,任由淚水打濕被子,弄花了靛藍染料,并染到了自己的臉上。
四天后,魯迅以不能荒廢學業為由,頭也不回地走了,這一走就是三年……
學生時代的魯迅
二、
因為這段婚姻,被周家明媒正娶的朱安守了一輩子的寡,而魯迅至死都沒有碰她一下。按照現代人的評審標準,魯迅就是妥妥一個「渣男」,既然不愛,干嘛要娶?
要想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魯迅的愛情觀談起:
我們現在人了解魯迅的愛情,往往會從他遇到許廣平后開始,認為魯迅這家伙還能老牛吃嫩草,一樹梨花壓海棠。
實際上,魯迅在遇到許廣平之前,已經跟朱安結婚多年,且已禁欲二十年!
因為許廣平介入的事,朱安最后的一絲希望也落空了,在《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中朱安說道:
「過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將來總會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蝸牛從墻底一點點往上爬,總有一天會爬到頂的。可現在我沒有力氣了,我待他再好,也沒有用。」
按照常理,已經接受過現代教育的魯迅若是不想娶朱安,那麼即使發現被母親騙回了家,也可以悔婚啊,他為什麼沒悔?
其次,就算是結了婚,為什麼他不能像徐志摩和郭沫若一樣,雖然不愛,但還是跟原配義無反顧進了洞房。畢竟男人嘛,沖動性強,面對這種事情,燈一關,還不是一個樣子?
那麼魯迅,既然沒有拒絕娶人家,但為何娶了人家后不碰,甚至聊天都不愿意聊?就算不愛,逢場作戲,讓她生個孩子聊作慰藉也好啊,他為什麼偏不?
魯瑞和朱安
三、
首先,第一個問題,魯迅為什麼會答應娶人家朱安,畢竟這種事,若是他死活不同意,別人也奈何不了他?
魯迅曾經說過,原配妻子朱安是母親送給自己的一件「禮物」:
「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實際上是一個一直沒嫁出去的大姑娘,直到21歲,才有媒人登門周家,說給了魯迅。朱家和周家的祖上是有些淵源的,此時朱家還算興旺,而周家隨著魯迅父親和祖父的去世,已經家道中落。
對于魯迅母親來講,一樁婚姻的好壞主要看三個地方,一個是對方的家世是否與自己匹配,第二就是對方的身份是否清白,第三就是是否能生孩子了。至于新娘長相和文化,實際上并不是那麼重要,畢竟那個年代好壞都是媒人的一張嘴,在魯迅和朱安結婚之前,周老太太也沒見過這個兒媳婦。
之所以說這是周老太太送給魯迅的禮物,是因為魯迅在日本留學的那段時間,有人說,他在那邊找了個日本老婆,還被人碰到牽著老婆領著孩子散步。
加上魯迅的兩個兄弟周作人和周建人對母親吹耳旁風,老太太擔心魯迅不回來,故而一再催他回來完婚。
比魯迅的母親更著急的其實是朱家,畢竟從訂婚的時候,魯迅就老大不愿意。甚至給朱家講了條件,要求女方能放開纏足,并進學校讀書,這樣的話,他們倆才有共同話題。
四、
但對于魯迅這個比較現代化的要求,朱家一口回絕了,所以這次聽說魯迅可能在日本不回來了,擔心對付悔婚,也是多次催促周家完婚。
對于雙方父母的催促,魯迅以學業為重,拒絕回國,這樣一晃就到了1906年,這一年魯迅被母親以生病為由騙回了家。這時候距離他們訂婚已經過去了六、七年,這一年,魯迅已經25歲,朱安28歲了,絕對的晚婚。
可以說,魯迅是拒絕過這個婚姻的,但是母親當初瞞著他訂了婚,為此他也提出了讓女方不纏足并學習的條件,可惜失敗了。
那麼,他為什麼最終還是同意娶朱安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魯迅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中,這篇文章叫《我之節烈觀》,首發于《新青年》:
「節是丈夫死了,決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窮,他便節得愈好。」
可以說,朱安就是被過去的「節烈」觀所毀了的代表性女子,她也是被「節」所贊揚的那類女子。
若是魯迅真的拒了兩人的婚姻,那麼擺在朱安面前的路,幾乎是死路了:
被訂婚后又退婚,在過去,跟死了丈夫沒有多大的區別,對于已經二十大幾歲的姑娘來說,這就是「辱」,不僅是她自己的,還是朱家的。
怎麼辦?
朱安
五、
只有逼著周家娶人,若是硬是不娶,那麼只剩下走「節烈」一條路了,那就是跟祥林嫂一樣,一頭撞死在香案桌上。
即使這樣,別人就會說好話了嗎?
當然不是,祥林嫂不就是一個例子嗎,柳媽不是還嘲笑她,你怎麼就從了呢?你怎麼就不怕死后下地獄,被兩任丈夫搶,只能用鋸將你鋸開一人一半了。
甚至有人還會懷疑,這個朱安做了什麼對不起周家的事,怎麼就被悔婚了呢?這樣死心塌地地非要嫁到周家,寧可撞死也得葬入周家的墳,周家太可憐了,被這麼個女人纏上了……
若是朱家想的是,周家悔婚就毀了,再找唄?
說得容易啊,這時候的朱安都多大歲數了,還怎麼找,況且還有了這麼不光榮的「丟人」事件。
所以,已經具備現代思想的魯迅,是知道朱安這種受舊思想束縛的人,沒有出路的。畢竟悔婚的話,不僅朱家在當地臉面掃地,對于其母親來講也是一大打擊,以后誰還愿意跟你家聯姻?
于是,本著對母親的孝道,以及對朱安的同情,魯迅答應了這門親事。實際上,這時候的魯迅就跟我開頭講到的那樣,期待新婚妻子樣貌會好一點,具備繼續學習的能力,以便跟自己有共同話題。
要知道,魯迅這一輩子,最痛恨的就是封建禮教的愚昧,以及被這種愚昧所愚昧的人。偏偏自己的妻子就是這麼一個人,更重要的是,自己愚昧,卻自己不知。
從她新婚當天假裝已經放足鬧了笑話后,魯迅在她的身上,根本就看不到任何改變的希望。
劇照
六、
魯迅跟朱安結婚的這些年,他們是不說話、不吵嘴、不打架,幾乎什麼都不做!
其實,并非魯迅沒有努力過,他曾經有一次跟她聊起自己在日本留學的事,他提到日本有一種點心非常好吃。結果呢,朱安在旁邊唯唯諾諾地搭話道,是的,我也吃過,確實好吃!
魯迅瞬間就沒有了繼續聊下去的興趣,因為他知道,這種點心,不光紹興沒有,全中國都沒有,你朱安怎麼可能會吃到?
朱安所擔心的是,自己一旦說不知道,或者引起好奇詢問丈夫,那麼丈夫可能就會發怒,所以一切都得順著他來。她甚至可能天真地認為,只要自己回答吃過,那麼就跟丈夫有共同話題,那麼就能繼續聊下去。
魯迅的日記一寫就是幾十年,可是提到朱安的地方,僅有一處,1914年11月,他曾寫道:
「下午得婦來書,二十二日從丁家弄朱宅發,頗謬。」
一句「頗謬」,看得出,魯迅對朱安的不滿,是從腳丫子開始,一直到大腦,就沒有一樣他滿意的。
朱安的一生都沒有醒悟,她根本就沒搞明白,魯迅為什麼不喜歡她,僅僅是因為她纏足,以及沒文化嗎?
其實并不是,而是因為她從來就沒想過,把自己變成許廣平那樣的女子,有著獨立的人格。而不是封建禮教下,一個個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女子,且不思改變!
右一朱安
七、
就像前面我提到的郭沫若和徐志摩一樣,就算不愛,跟原配生個孩子聊以慰藉行不行呢?
也不行!
魯迅痛恨那種封建禮教下的女子,自然不希望這樣的女子再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在《狂人日記》中最后一句話就能表明魯迅心跡: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魯迅娶朱安,當然不是因為愛,也并非因為責任,而是為了讓她的余生比被夫家拋棄活得更好一點。事實上魯迅傾盡一生,除了跟她睡覺以外,在照顧朱安上面,并沒有刻意虧待她什麼。
魯迅所認可的婚姻,是建立在雙方愛慕和青睞的基礎上的,不希望朱安這種工具人,履行舊時代傳宗接代的責任。
若是他真這樣做了,豈不是更加驗證了,朱安就是一個工具人,一個給周家傳宗接代的封建舊女人嗎?
可是魯迅畢竟是男人啊,若是剛結婚后的那幾年仍在日本留學,尚能忍受,等到回到家鄉跟原配住在一起,怎麼辦?
這就是魯迅的禁欲生活了,而且這種無性的生活,一過就是二十多年,直到遇到了許廣平。
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刺激,回到家鄉的魯迅,在紹興師范學校就職,明明離家很近,他卻常以公務繁忙為由,拒絕回家,其實就是為了避開朱安。
有一次不得已回家了,晚上進屋見到朱安鋪好的被褥,他故意找茬發脾氣,硬是把床鋪都拆了,從此之后便是分居。
八、
但為了禁止欲望,魯迅也確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魯迅的好友郁達夫就曾講過魯迅的禁欲生活:
「正當壯年的魯迅為壓抑欲望,特意穿單褲睡硬板床。」
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穿單褲,睡硬板床就能禁欲呢?
中國有句老話叫「飽暖思Y欲」,人居住的環境越舒服,也就越往那方面想,若是居住環境苦一點,也就沒那方面想法了。
長久的禁欲生活,也對魯迅的性格造成了一定影響。甚至我都懷疑,他之所以能寫出那麼多批判性的文章,跟他禁欲也有很大關系,關于這方面,他自己也毫不避諱,曾經講到:
「個人如果不得已過單身生活,不合常態,生理變化不免導致心理變化,變得偏執,變得世事無味,人物可憎。」
這樣導致,魯迅的文章中,有關愛的,有關性的,都是比較畸形和破碎的,學者孫郁曾經說過:
「在魯迅筆下,求愛與愛,都是畸形,破碎的,甚至是丑陋的。」
魯迅真正開始放開自我,恰恰是他所認為的禮教也好,責任也好,人性也罷,都發生了崩潰。
在1923 年 7 月 19 日,魯迅的二弟周作人單方面宣布與魯迅絕交,這對魯迅來講是一個晴天霹靂。
兩周后,魯迅像喪家犬一樣,搬出了自己購買并裝修的八道灣宅子,并為此大病一場。
魯迅、周海嬰、許廣平
九、
有人說,之所以魯迅會被二弟趕出去,是因為他竟然偷看二弟媳婦洗澡!
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這件事,周家三兄弟都是諱莫如深,不肯多說,但從魯迅得知二弟跟自己斷交當天的日記來看,大機率是污蔑魯迅:
「上午啟孟自持信來,后欲邀問之,不至。」
若真是偷看了人家洗澡,魯迅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哪錯了,也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從大家庭出來之后,魯迅算是徹底有了自我,不再背負著那麼多的為兄,為子,為夫的責任,這也為他遇到許廣平創造了機會。
而朱安呢,仍然義無反顧地,像一件禮物一樣,繼續跟隨著魯迅,照顧他,伺候他。甚至在魯迅跟許廣平生下了周海嬰之后,朱安竟然非常高興,她覺得自己有希望了:
「此時的朱安甚至還想著,自己死后,有海嬰給她燒紙,送庚飯,送寒衣,閬王不會認為她是孤魂野鬼,罰她下地獄,讓她挨餓受凍.....」
直到多年之后,周家老太太跟魯迅接連去世后,孤苦無依地朱安因為挨餓,要變賣魯迅的遺物。許廣平得到消息后,馬上前來阻止她,此時已經面黃肌瘦地朱安痛斥道:
「你們總是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由此可見,跟了魯迅大半輩子的朱安,至死都沒能跳出自己的認知,仍然認為自己僅僅是魯迅的一件遺物,是物,而并非是魯迅的遺孀。
我們可憐朱安,并非僅僅是可憐朱安這個人,而更多的不過是可憐,朱安并沒有得到她所想得到的丈夫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