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都會看到這樣的鏡頭,有些犯人被公差押送到發配地,比如唐朝時期的房陵以及清朝時期的寧古塔,一般犯人只要得知自己要被流放之后,都會悲傷欲絕,可是卻很少有人會在半路逃跑。
鑒于這樣的現象,大多數人都感到好奇,明明影視劇中被流放的那些人,大多武力值十分了得,比如武松、林沖等人,都是數一數二的高手,為何不直接將公差打翻,隨后逃跑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那些被流放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身份呢?在影視劇中,我們看到被流放的人,大多數是江湖豪杰,比如武松等人,這些人功夫了得,并且做了影響統治階級利益的事情,所以才會被流放。
事實上真實的古代歷史上,并不會對這些江湖人士或者地位普通的人進行流放,因為對于這種普通人士,統治階級實在沒有必要花費那麼大的心思以及精力對其流放,直接將其殺掉即可,對自己的政治利益并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能夠讓皇帝必須以流放的方式來處理的人,那可都不是普通人,要麼就是皇親國戚,諸如唐朝時期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李治的兒子李顯等人,他們都是因為謀反或者觸及到皇帝的政治利益從而才會被流放的,對于這樣的人,皇帝自己根本不忍心將其殺害,同時也不能將其殺害,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流放。
除了這一類人之外,被流放的另一種人就是達官貴人了,比如明朝時期的王陽明、清朝時期的吳兆騫,他們要麼是當時的朝廷命官,要麼就是出生于豪門世家,犯錯之后,皇帝考慮到家族影響力以及政治穩定性,不能將他們直接殺掉,就采取流放的方式。
在唐朝時期,一般流放的犯人都是被送到房陵地區的,清朝時期則是送到寧古塔,所以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犯人聽說自己被流放到房陵或者寧古塔,就悲痛欲絕的情景,那麼事實上真的如此麼?
毫無疑問,不管是房陵還是寧古塔,在古代都屬于偏遠地區,這些地方荒無人煙、環境惡劣,要麼太冷、要麼太熱,對于長期生活在錦衣玉食環境下的皇親國戚以及達官貴人而言,聽說自己被流放到這種苦寒之地,自然是相當悲傷的,單純從心理而言,就無法接受,再加上生理方面可能也無法承受這種摧殘,所以被流放之人才會那麼絕望。
在被流放之后,他們就要在公差的押送下,前往距離京城幾千里外的房陵或者寧古塔了,由于被流放的犯人,只能步行而無法借助其余交通工具,所以上千里的路途,對他們而言,確實相當殘酷。
盡管出發之前,被流放之人的家屬,就會拿出錢財或者借助自己的影響力以及手上權力,要求公差在流放途中善待犯人,得到好處或者受到震懾的公差,出于各方面的利益權衡,在前往流放地的路上,都會善待犯人的。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犯人無法承受這一路上的艱辛,在到達流放之地前就去世了,至于說這些犯人是否會干掉公差逃跑,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畢竟這一路上公差收到好處,并不會為難犯人,他們有什麼理由殺掉公差逃跑呢?
再說了,就算逃跑之后,犯人也難逃朝廷的追捕,在古代那種歷史背景下,不管去到哪里,都需要路引,對于一個沒有路引、而且十分陌生的外地人,在任何地方都不會有人接受的,可能他干掉公差才剛剛出去不遠,剛想到一個城市吃一頓美食,就被當地人舉報送官了,一旦因為逃跑再次被捕,輕則丟了小命,重則牽連整個家族,在古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達官貴人,都能夠分得清輕重緩急的,哪怕是為了家族利益著想,他們也不會逃跑。
明明逃跑的風險很大,犯人沒有必要逃跑,而且就算他們去到流放地之后,也不見得就會多麼凄涼,以清朝時期的吳兆騫為例,他是清朝時期的一個大才子,被流放到寧古塔之后,一開始確實難以忍受惡劣的環境,可是等他稍微適應一些后,就會發現自己在寧古塔的生活,其實也很不錯,為何這麼說呢?
不管是房陵還是寧古塔,其實都是人才匱乏的地帶,之所以將皇親國戚以及達官貴人流放到這些地方,一個原因是讓他們遠離政治中心,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讓他們去發展偏遠地區。古代的皇親國戚以及達官貴人,都是有知識文化的讀書人,這些人去到寧古塔之后,從文化水平而言,簡直就是鶴立雞群。
在文化水平的嚴重差距下,被流放之人一開始可能不受待見,後來則會得到尊敬,吳兆騫就是如此,後來被當地大將軍厚待,邀請到家中教育自己兒子,因此吳兆騫在寧古塔生活得有滋有味,當時被流放的人,大多還是可以得到當地人厚待的,畢竟不管從文化程度,還是從家庭背景而言,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說不定鍛煉一段時間后,他們就可以回家繼續享受生活了,比如唐朝時期的李顯,在房陵待了一段時間后,又回到長安成為太子,後來還成為皇帝,要是當初誰欺負了他,后果可想而知。
總而言之,古代被流放的人,身份都很特殊,就算被流放之后,大家也不敢輕易得罪他們,因此不管是從逃跑的風險,還是從被流放之后的生活而言,被流放之人都沒有必要逃跑,當然了,也有少數人選擇逃跑,可是很快他們就會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逃走,為何這樣說呢?
影視劇中,負責押送犯人到寧古塔的公差,看起來十分虛弱,江湖俠士隨便一打,就一命嗚呼了,比如《水滸傳》中武松被押送的時候,就曾一下弄開鐐銬,隨即將公差打倒在地,成功逃跑了。
很多人覺得犯人可以逃跑,靈感估計就是來源于此,可惜這種場景,只能出現在小說以及影視劇中,真實歷史上是完全不可能出現的,為何這麼說呢?我從兩方面為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方面是犯人的能力,前邊我就說過,古代被流放的人,一般都是皇親國戚以及達官貴人,這些人很少有征戰沙場的武將,在武力值方面而言,根本就不具備逃跑的實力,哪怕是本身確實有點功夫,可是在鐐銬的束縛下,也無法施展出來,因此他們想要逃跑,明顯就是無稽之談。
另一方面就是公差的實力不容小覷,影視劇中的公差都很虛弱,真實歷史上的公差卻是人高馬大、身強體壯,因為公差這個職業也是世襲制的,一般能夠當公差的人,祖上幾代人都是從事這個行業的,在幾代人的經驗總結以及能力傳授下,公差不僅對付犯人的手段很多,能力也一點不差,犯人想要從他們手底下逃跑,明顯就是白日做夢。
靠著祖上傳下來的經驗以及平時積累的一些收拾人的手段,公差可謂是犯人的克星,一旦犯人試圖干掉公差逃跑,公差幾個招式,就能迅速制服犯人,讓他們老實下來了。出于這樣的原因,歷史上就算有人逃跑,結局也十分凄涼。
在古代那種封建王朝的束縛下,被流放的犯人別說想要逃跑了,就算在流放過程中想要自盡,其實都十分困難,畢竟一旦他們出現意外,皇帝也不會輕易放過公差,鑒于種種原因,犯人不僅無法逃跑,也不會逃跑,這才是真實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