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擁有著五千年的文明、而沒有歷史文化大斷層的國家。
有關華夏五千年文明的記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諸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這樣的神話傳說中。
但這一長達1500年充滿神秘色彩的時代,由于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成為了古代歷史的「空白期」,而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中國上古神話時代,始于伏羲氏,終于商代晚期。
這段神話時代,是「人神共榮」的時代,也是中華文明的奠基時代 ,諸多文化都萌芽于此。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三皇傳授人們火技、紡織、農耕、醫藥等技術、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大禹傳位于啟,開啟「家天下」……
這些如今已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貫穿了那一時期文明與文化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但這些, 卻只被視為古人想象虛構的故事。
由于文字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時間較晚,文獻記錄的歷史更晚。
古代在商代之前,沒有任何文獻、或是有真正文字的器物的出土(現存文獻只有商代甲骨文和周代文獻)。
根據《中國人史綱》對于時代的定義可以得出, 只有出現能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文物或文字記載時,才能將這個時代稱作信史時代。
所以在中國真正的信史時代到之前,只能靠這樣的神話傳說來填補。
如此一來,神話傳說并不能帶來充分的歷史證據,也無法用來代替歷史事實。
因此, 古代經歷了一段長達1500年缺乏史料記載的歷史「空白期」。
具體來說,這1500年的「空白期」由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時代串聯。
雖然這期間文明早已埋下種子盛開出鮮艷的花朵,但卻始終沒有獲得文字上正式的記載,從而在國際上也沒有獲得充分的認可。
不過暫且拋開這些,更令人好奇的是, 這段私藏的暈染著神話色彩,真實歲月交織在夢幻之中的時光,中間或許經歷過什麼?
尋找學者研究以及一些蛛絲馬跡,揭開這段充滿猜疑歷史的神秘面紗。
根據古籍記載研究,三皇及其順序為 伏羲、燧人 、神農。
伏羲是漁獵時代的代名詞,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符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
不僅如此,伏羲還將繩子開創性地結成了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
燧人因鉆木取火、擊燧取火而得名。
燧人氏發明了人工取火, 徹底把茹毛飲血改變為了蒸煮熟食,對人類的健康發展、繁衍生息都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對后代人們在生產、生活各個領域也都作用巨大。
神農則是早期農業的代名詞,神農氏也是中華民族第一個由漁獵轉入農耕的氏族部落,創造了中國的農業文化。
三皇之后,便進入了五帝時期。
根據《史記》所載,五帝包括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在《五帝本紀》中,則記錄了一些五帝時期的故事。
黃帝在擴張領土的時候,曾與炎帝在板泉地區進行了一場大戰。
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過三次大戰,黃帝最終奪得了炎帝部落的標識。
阪泉之戰以后,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愿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
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于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
黃帝的領導地位由此確立,也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
阪泉之戰改變了中華文明的歷史,促進了民族大一統的進程,也使中國政治制度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其后,還有一次神秘色彩的戰爭也推動著大變革,那便是逐鹿之戰。
這場「戰爭」的根源,是為爭奪適宜農耕的中原地帶。
先是蚩尤向西擴張打敗了炎帝,炎帝遂向黃帝求援,最終兩者合力在逐鹿大敗蚩尤。
這場戰爭,對于古代華夏族由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同時,大戰中也誕生了很多傳說,比如黃帝的指南車請應龍助戰,蚩尤使出了妖魔法力等等。
因為沒有文字記錄,因此在人們的傳播中,才會慘雜著很多神仙和妖魔,出現了夸大和神話的成分。
不過無論如何, 文明正在五帝時期的種種戰爭中層層遞進。
但五帝的土地上,一場突然從天而降的大洪水又停滯了文明的傳播與發展。
五帝之堯時期,自然條件極其惡劣,洪水泛濫多發。
當時堯派鯀去治理洪水,而這個鯀,便是后來禹的父親。
不過鯀治理洪水的方法并不得當,他采用的「封堵法」,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得洪水帶來的惡劣影響愈演愈烈。
在整整9年的時間里,不見任何的效果。
五帝時期,采用的是「禪讓制」,當部族首領老去時,由部落里有才能的人接任。
在堯的統治結束后,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了舜。
舜是個頗有手段,且行事雷厲風行的統治者,見鯀用了9年的時間都沒有處理好水患的問題,對其失去了耐性。
舜對鯀問責,一怒之下將其判處了4刑。
后舜讓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禹吸取教訓,轉變了父親一貫的治理方式,改堵為疏,將河道治理得井井有條,并鑄就了「九州鼎」鎮守水域。
經過這次治水, 禹在部族中積累了一定聲望。
舜老去后,便將「老大」的位置禪讓給了禹。
堯舜禹三位部落首領的交替,王朝的雛形一步步確立。
在禹的治理下,部族日益壯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社會已然初步形成。
當禹老去,傳位于自己精心培養的兒子啟,從此便開始「家天下」的夏朝。
夏朝建立以后,神話傳說像是消失了一般,而夏朝整個時代的歷史,幾乎進入了完全的空白。
為了證實夏朝的存在,不讓中華數千年歷史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古代學者曾翻山越嶺地尋找「夏墟」。
1959年4月, 一生潛心研究古代史學的史學家徐旭生從北京出發,前往河南、山西一帶尋找「夏墟」。
而那時,徐旭生已71歲高齡。
路途條件異常艱苦,徐旭生團隊下了火車后只能換成顛簸的馬車,有時還得騎上小毛驢趕路,吃的是地瓜磨成粉末后做成的面。
在豫西密集考察一個月后,徐旭生團隊發現20余處遺址。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是位于偃師二里頭村的遺址。
屬于二里頭文化的遺址已發現的有一百多處,正式發掘的有一二十處。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這個沉睡了三千多年的都城遺址,給予了外界持續不斷爆發的意外之喜,并成為揭開古老文明的「無字天書」。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終于算是揭開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紗。
而時至今日,盡管這個遺址中并未出土與夏朝有關的甲骨文等文字資料,但二里頭遺址實證為中國最早王朝—— 夏朝中晚期都城遺存,已成為學界的普遍共識。
除此之外,位于湖北省沙洋縣城以南的鐘橋遺址中,也發現有很厚的古洪水層,碳十四測定洪水層年代與大禹治水時期相符。
在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麻城謝家墩遺址以及秭歸柳林溪遺址的文化堆積層中,也發現過古洪水層。
還有諸如天門三房灣遺址、沙市李家臺遺址、松滋桂花樹遺址、江陵太湖港遺址和宜昌中堡島遺址等,也找到了洪水泛濫的證據。
種種殘存的跡象,昭示著大禹治水的可考性,結合「夏墟」也間接印證了夏朝在大禹治水后而來。
而夏之后到商周,是1500年「空白期」的最后時光。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由黃河中下游的商部落建立。
由于夏桀殘暴不仁, 湯名正言順地取代了夏桀的地位成立了商朝。
商朝在原來夏朝疆域的基礎上擴大了一些,領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陜西,東到渤海,周圍還有很多被稱為方國的附屬地。
商朝如夏朝一樣,缺乏史料記載。
不過,從1899年甲骨文被認出到1928開始對殷墟進行科學的發掘,古代的考古學取得了一項重大成就,先后發掘出甲骨10萬片左右,發掘出單字總數約為4500字。
陸續出土的這十幾萬片的甲骨文,被證實是夏朝之后的商朝所使用的文字。
由此,商朝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但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結晶的文字卻依舊籠罩著迷霧,因為十幾萬片的文字痕跡卻只能夠解讀出不過幾千字的具體含義。
而這含義之中歷經歲月催動,具有著相當成熟的體系,暫時無法被研究者琢磨透徹。
商朝仍迷霧重重,直到周時期的公元前841年所發生的事件,讓這片空白的歷史長河開始涌入正式的書面證據,也終于宣告了中國準確紀年的開始。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第三個奴隸制國家,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0年。
周朝自文王與武王兩代君主的努力經營,經過牧野之戰后,得以成就周朝天下。
八百年的江山政/權很長久,他們用「井田制」來穩固統治根基,用「分封制」來鞏固商朝疆土,以維護周王室的地位。
而后又通過「成康之治」,繼續穩固了四十余年的盛世局面。
但末期君主自恃武功強盛,開始走向對外征伐之路,對內壓制不服的不智之舉的武力之道。
他們利用前代積累的底蘊取得的優勢,而不知足。
終于在周穆王統治后期,西周出現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公元前841年,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厲王殘暴無度終被驅逐。
為了維護王朝穩定,周王室進入「共和行政」時期,這時中國歷史有了準確的紀年。
也就是說, 在周之后,中國才正式地進入半信使時代。
準確紀年的依據來源于出土的文物《竹書紀年》,這里書面記載了公元前841年的波折。
而自從周朝書面文字記載存在之后,中國的紀年史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斷層。
公元前841這個節點也就成為了歷史濃重分界點, 為世界質疑中國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提供了有力證據,也為中國對于周朝以前的歷史年限精準定位有了較好的參照標準。
1996年5月,「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正式啟動。
該工程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文化遺址的發掘、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鑒定等諸多分析后,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正式填補了中國古代紀年中的一段空白。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出現了這樣幾段模糊的歷史空白期,但在前因后果、前朝后代的串聯下,中國從未將它們遺忘。
無論那千余年的空白歷史究竟如何,這并不影響古代歷史大國的地位,也不會影響到華夏文明的發展與傳承。
或許也正是這1500年的缺失,讓我們有了對神話傳說時代充滿想象的空間。
在歷史學家不停息的探索和考證下,相信在未來,歷史上的「空白期」還會以更加完整、豐富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